2015年01月1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过山车” 新华社发 徐骏 作

  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国际奶价走跌、国内乳品消费不振等因素直接推动下,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卖奶难现象,“倒奶”“杀牛”时有发生。为何频频上演“倒奶杀牛”现象

  “倒奶杀牛”进一步蔓延

  “留着卖不掉,倒了又可惜,每天只好把多出来的牛奶拉到敬老院送爱心’。”成美玉是山东省东营的一家奶牛养殖户,谈到卖奶难,她愁容满面。

  倒奶仅仅是开始。随着收购价格的持续走低和乳企对鲜乳的限购限收,去年底以来,奶户杀牛弃养现象开始出现。

  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山东,“倒奶杀牛”现象也蔓延至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主产区,甚至出现在广东等南方地区。

  对于目前形势,农业部指出,近期一些乳品加工企业限收停收生鲜乳,导致国内部分地区发生卖奶难问题,甚至出现奶农倒奶杀牛现象,并有扩大蔓延趋势。

  这种现象并非初次出现。过去几年来,“倒奶杀牛”就曾在奶业主产区一些地方屡次上演,成为近年来众多散户奶农难以摆脱的乳业魔咒。

  “倒奶杀牛”背后凸显奶农弱势地位

  专家指出,奶源过剩、消费低迷是造成“倒奶杀牛”的直接原因,深层次原因则是奶农与奶企间关系失衡,凸显奶农的弱势地位。

  “从供需关系看,造成卖奶难的直接原因有两点,一是进口奶粉价格持续走低,国内奶源总体过剩,二是我国乳制品消费市场低迷,导致需求减少。”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师毛长青说。

  此外,乳制品消费市场低迷也是一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奶农‘倒奶杀牛’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据农业部奶业办公室副主任邓兴照介绍,与奶业发达国家大都实行养、加、销一体化经营不同,我国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脱节,乳品企业掌控生鲜乳的收购权和定价权,奶农在价格上没有发言权,“奶少时抢奶、奶多时拒收”,成为乳企和奶农失衡关系的真实写照。

  摆脱“倒奶杀牛”养殖悲剧需要分步走

  农业部11日表示,受乳品企业库存奶粉较多、乳制品消费增速下降及国际市场预期增产降价等因素影响,未来乳品企业收购生鲜乳的积极性仍不高,养殖小区和散养户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专家建议,要出台应急政策,督促乳品企业履行收购合同,做好生鲜乳收购,落实奶农救助补贴,将奶农的损失减少到最低;要理顺乳品企业和奶农利益机制,让奶农在价格上吃上“定心丸”;长远则应构建现代奶业生产经营体制,向规模化养殖转变,提升竞争力,从根本上帮助奶农摆脱“倒奶杀牛”养殖悲剧。

  “从短期看,有关部门可以组织收储鲜奶喷粉或者给奶农发放补贴暂时渡过难关。从长远看,必须构建合理的企业奶农的利益共担机制,让奶牛养殖与乳制品加工高度匹配,在利益关系上更为紧密。”毛长青说。

  (据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