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家费 新华社发 徐 骏/作
今日关注 档案保管费
又到毕业季。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如果不是到机关当公务员或者在国企就职,找到工作后还需要操心一件事——给自己薄薄几页纸的档案安个“家”。
安“家”需要花钱,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面向庞大群体收取的这笔档案费,着实是个“天文”数字:北京每年收取的档案费超1亿元,广州华南人才市场每年收费也有数亿元。据专家估算,全国每年人事档案收费至少达数十亿元。
保管档案,本应作为公共服务部门提供的公益服务,为何还要收取费用收取的大量费用都花在何处对于这笔长期以来受到争议的管理费,记者进行了追访。
1
档案也得“租房子”,高额支出细则未曾公布
2002年到北京打拼的“北漂”李健,其所在的民营公司不管档案,需要他自己拿到人才市场挂靠。于是,从2002年开始,李健每年都要缴纳档案保管费。
2013年前,档案每年收费240元。11年间,李健共花了2640元。2013年1月,这笔收费降至一年120元。几年加起来,李健在档案保管上一共花了近3000元。李健不解:一份薄薄的人事档案,为什么一年要收一两百元的保管费
近年来,全国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700万人,除了国家机关公务员、部分退役军人、部分残疾人、失业者,按规定,其余所有人都需要缴纳档案保管费,每人每年需缴费上百元。
根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底,北京市、区县存档机构共管理档案170万份,存档费在2013年1月起由240元下调至120元。不过,即便收费下降,每年产生的存档费仍逾亿元。
专家估算,全国200多个地级市,每个市每年收费少则数百上千万元,大城市动辄上亿元,全国每年收取的档案托管费至少达数十亿元。
这笔钱到底去了哪儿记者查询发现,全国尚无哪个省市公开过档案保管费的具体使用、支出细目。
2
收费托管和手续烦琐令各地出现大量“死档”
专家指出,按理说,档案保管应该是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保经办机构在国家规定中也属于公益服务性质,但现行的档案托管,采取的却是商业运作。据悉,各地人才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收取档案保管费,一些地方最初年收费曾达七八百元,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近年来,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对收费标准进行了限制,收费有所下调。
一些专家表示,在各种档案托管群体中,公务员享受免费,国企职工由单位付费。这意味着,收入稳定的人群享受免费档案托管服务,而流动人员则要为自己的档案向管理机构付费,这让一些人觉得有失公平。而且,对于一些交纳费用的人来说,其所享受的服务质量也有待提高。
“工作调动或需要开具证明通常要等很久,人员不少但效率不高,一件事得跑好几趟。打电话提前咨询基本无人理睬,还会互相推脱。”在人才市场挂档的杨予鹏告诉记者。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肖俊表示,档案托管费像一个“怪胎”:是服务,但做起来不像服务;像买卖,但又不是买卖,还具有垄断性。因为“弃档”“自揣档案”是违法违规的,所以“消费者”甚至没有说“不”的权利。
人才市场工作人员称,“没有户籍档案和人事档案信息,要在当地报考公务员、购买住房、子女上学等,都会受影响”。
虽然有“必须存档”的人才管理严格规定,但由于需要收费、手续烦琐和服务不佳等问题,全国每年仍有大量弃档、“死档”出现。
一些地方人社部门介绍,存档的“死档”数量高达总量的20%至30%。北京171万档案中,可流动的档案近164万,比例在全国较高,但由于庞大的体量,目前“失联”逾5年的“死档”也有61334份。
对于档案保管完全采取“无视”的态度是否行得通呢海淀区人才市场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只要档案有更新或移出的那一天,存档费就要一次性补齐,否则档案会被扣留。就算不动档案,存档费最迟也会在退休时追缴,否则“将使社保与退休金受到影响”。
3
一些地方已经取消 还有地方仍在收取
记者了解到,这项备受争议的收费,在一些地方已经取消。如江苏省取消了档案托管收费的规定,山东青岛开发区则停止了收费。但除去江苏、山东青岛等少数地区,全国多数省份仍在收取这笔费用,甚至金额更大、名目更多。河北省存档费标准曾达到40元/月,2011年之后收费下调为单位委托保管20元/月、个人委托保管15元/月。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也是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的必然要求。
“免除档案保管费,是打破人才流动藩篱具体、有效的手段。虽然地方政府少了一笔小钱,但却能给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力。”肖俊表示。
取消收费还只是人事档案改革的开始。不少档案管理人员表示,面对一个城市动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份纸质档案,丢失、损毁时有发生,管理人员数量有限,这项涉及数亿人命运的制度必须在体制、理念和技术上进行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档案系统已经迫在眉睫。
“信息时代,搜集规整档案不能还靠手指头,人事档案电子化不仅更加便捷,也是当下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需要。”赵成根说。
(据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广西首例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宣判 揭买卖内幕
日常生活中,你或许会莫名其妙地接到中介、保险、房产、装修等各种推销电话,甚至还有一些所谓的退税诈骗电话,但总是搞不清自己的个人信息为何被频繁泄露,通过什么渠道泄露。3月27日,广西首例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在钦州市浦北县宣判,也揭开了公民个人信息被买卖的 【详细】
民间网络反腐备受关注 个人信息保护继续加强
从“最牛团长夫人”到“贫困县女检察长开名车”,从“周至尊”到近日的广西烟草局长“日记门”事件,近年来网络在揭露官员违法违纪事件中起到民间“搜捕”的巨大威力,在部分官员被问责的同时,“违纪官员也有人 【详细】
广西不良信用记录影响公积金贷款 个人信息应保护
核实申请人的信用状况,是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发放前的必经手续。由于缺乏快捷的核实手段,过去各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要做出是否准予贷款的决定,要花费不短的时间进行核实,而这一情况将会有所改变。记者昨日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