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18日 来源:广西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评论

  近年来,作为百姓“米袋子”“菜篮子”的耕地土壤正在承受越来越多的污染,以致一些地方农产品质量告急,“镉大米”“毒蔬菜”事件屡现报端。

  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而这些地区正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

  专家分析认为,粮食重金属超标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土壤中镉等重金属本底值高。我国西南和中南地区是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镉等重金属元素的基础含量高。二是我国有色金属传统的开采地区迄今已有上百年的开采历史,长期的矿山开采、金属冶炼和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废渣排放造成了土壤污染,从而导致粮食重金属超标。三是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导致酸雨增加,土壤酸化,在酸性增强的条件下,土壤中的镉等重金属活性也随之增强,更易被水稻等作物吸收。另外,有的地区种植的一些水稻品种,由于生物体的自然适应性,本身具有较高的镉的富集特性。

  耕地土壤污染事关农产品安全,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要保住“舌尖上的安全”,首先就要保证土壤安全。

  据悉,我国将组织开展土壤污染治理试点示范,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

  专家表示,土壤修复就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但由于土壤污染的复杂性,靠单一方法难以修复土壤污染,需要采用多种技术,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时间。

  (据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香香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