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 来源:南宁晚报 作者:木须虫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11·22”中石化输油管道爆燃,安全令人质疑。据目前消息,初步原因是管线漏油进入市政管网导致爆燃发生。漏油为何轻易能进入市政管网,输油管道距离市政管道为何如此之近,相关维护、设计是否存在缺陷23日晚,青岛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承认,事发管线与市政管线存在冲突,将对当地地下管线排查改造。(11月24日《北京青年报》)

  48条鲜活的生命、136名伤者,以及不可估量的财产损失,这些可能在很早以前就进入了隐患危害预列的清单。祸患积于忽微,输油管道漏洞能够轻易进入市政管网,绝非偶然。首先是城市建设过程中规划的冲突。此次事故的系东黄复线管道,1986年7月建成投产,事发地段管线在当年还是郊区,随着城市长大,郊区变城区,其隐患可能造成的危害变得突出起来。在建设过程中,相应的管线是迁还是留,是避让还是置之不理理应进入规划的视线,在公共安全的框架内,有一个系统的方案。显然,从事故的结果来看,管线并没有纳入相应规划的议事日程。

  其次是建设的无序。原有管线没有迁走,那么建设应削足适履,安全间距与人口密集应有所考虑与控制。在管线周围分布着大量的幼儿园、居民区以及商场,可见,原油输送管线存在的危害没有得到应有的预估。更重要的是,原油输送管线与地下管网的冲突,在建设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再次是各自为政。中石化与青岛市是央企与地方关系的缩影,各自为政,缺少沟通,无法兼顾双方以及长远公共利益。比如,中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曾在2011年9月和2012年9月发布《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东黄(复)线、东临线隐患整治工程环境信息公告》,称“部分管道陆续被占压,导致管道无法维修,即使一些没有占压的建筑物也离管道较近,无法进行管道防腐层大修。”

  谁埋下了管线冲突的安全炸弹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城市的近利与短视思维使然,与当下城市建设与管理,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规划、重眼前轻长远的思维如出一辙,只不过这次的后果来得更猛,更令人始料不及。欠下的债终究是要还的,然而拿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来买单便是无辜之殇,公共管理的良知或许更该自省。尽管事故之后,当地政府表示将对当地地下管线排查改造,完善行走在鲜血之上,足以引人为鉴。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