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06日 来源:桂林日报 作者:张苑 陈静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旅游法》的实施,为国内的旅游市场带来强烈影响。记者唐侃 摄

 

  

  规范的旅游市场,将会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记者唐侃 摄

 

  

  ▲购物是旅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为在象山夜市上,特色的扇上画颇受游客欢迎。 记者陈静 摄

 

  

  ▲吃,也是游客旅游的重要内容。图为步行街的小吃一条街成为游客尝美食的好去处。 记者唐侃 摄

 

  

  《旅游法》实施一个月以来,来桂林旅游的国内外游客依旧络绎不绝。记者陈静 摄

 

 

  今年10月1日起,我国首部《旅游法》正式实施。作为首部维护游客消费权益、规范旅游行业秩序的法律,《旅游法》在实施之前就受到了多方关注和期待。如今,《旅游法》实施已满一个月,效果如何旅游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游客、导游、旅行社等多方的的反响如何……针对这些问题,记者于近日进行了采访调查。

  游客:满意与尴尬并存

  《旅游法》实施后,“强制购物”被叫停。对于被取消的购物项目,一些游客感觉挺轻松,但也有一些人感觉有点“不爽”。一些游客还反映,虽然旅游行程中没有了过去的强行进店购物,但“被安排”的自由购物时间让旅行行程“注水”了。而对于更多的游客来说,《旅游法》不仅带动了旅行社导游的转型,也让游客学会更理性地出行,更文明地旅游。

  有疑问 “强制购物”变“隐性进店”

  “虽然合同上没有明写‘进店购物’,但购物变成了参观某博物馆、游览某商业街,这不是换汤不换药吗”市民王小姐对于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的一次日本游经历耿耿于怀。王小姐告诉记者,由于她当时报团出游的时间是在《旅游法》实施后,团费比原来涨了不少。原来只需5000多元的日本5日游涨到7000多元。在签合同时,王小姐特地看了旅行社给的行程,上面的确没有写明有进店购物项目,但有一些“参观某博物馆”、“游览某商业街”之类的安排。

  “当时我们并不清楚这些博物馆和商业街是否是景点,到那里才知,其实就是一个购物的地方。”王小姐告诉记者,虽然在参观这些地方时,导游并没有强迫游客购物,而是专门留出时间让游客自由活动。“这样实际上是耽误了我们的游览时间。”她说。在她看来,这些“隐形进店”会让游客感觉有点不爽。“既然我花了比原来多的钱报了‘纯玩团’,就应该真正享受纯玩。”王小姐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游客都表示有类似的经历。虽然导游并没有强迫游客购物,但取消了购物景点,却没有安排其他项目,不少旅游线路行程变得松散,出现了许多“自由时间”。一些市民抱怨:取消了购物环节,旅游行程不仅没有更丰富,反而“注水”了。

  转观念 一味追求低价不可取

  “对于《旅游法》实施,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一味追求低价的观念确实得转变一下。”在采访中,市民蒋静颇有感触地说。

  她告诉记者自己今年5月打算去柬埔寨未果的经历。今年“五一”,蒋静和几个朋友准备带妈妈一起去东南亚玩,“因为我们年轻人平时要忙工作,再加上妈妈还叫了几个年纪相仿的阿姨,她们说自己退休有时间,选择旅行社对比的工作就交给了她们。”蒋静回忆,可随后的经历并未给蒋静带来任何轻松反而变得无比纠结。

  一开始阿姨们就把报纸上所有的东南亚出团信息都剪下了一一对比,蒋静就负责将具体的行程单打印出来。“对于她们来说,行程的品质已经不是重点,而价格变成了唯一考虑的因素。”谈起这个,蒋静无奈地叹口气。

  本来订好5800元的柬埔寨行,可阿姨们却又要选择另一家旅行社4000元出头的泰国、柬埔寨、越南行。“不是说这样的行程不好,而是一样的时间要折腾去那么多个地方,她们年纪那么大不见得适合。”蒋静说,她告诉记者,其实这个旅行社推出的相对低廉的旅行她的朋友有去过,一路上必须进店购物,要不根本出不来。

  争执不下后,最后在妈妈们一再坚持下,她们自己成行了,孩子们因为不喜欢这样的行程而放弃。“结果回来后,妈妈们都抱怨太累不好玩。”蒋静说,有了这次经历,让妈妈们吸取了不少教训。

  “回来后,我妈的观念转变了不少,现在她和她的姐妹们逢人就说出去玩要看价格更要看品质,旅游也是一分钱一分货呢。”蒋静笑着说。

  在采访中,持蒋静这样观点的游客真不少,他们年纪大多在20多岁到40多岁,而年纪大些的游客则更多地被价格左右。“旅游观念的转变还有个过程,之前我有个朋友一直夸耀他1万多元跟团游了欧洲好多个国家。”一位姓马的阿姨说。后来朋友们几个看了照片才发现,那个朋友其实只是在所有景点门口拍了张照片而已。“像这样的旅游虽然便宜,但一点也不好玩。”

  导游: 逐渐适应,期待旅游市场更规范

  按照《旅游法》规定,旅行社不能强制购物、不能安排自费项目,这让不少导游的收入大大缩水。没有提成和奖金,只能靠基本工资度日,一些导游甚至考虑转行。而对于之前靠游客购物维持的购物店处境也变得比较艰难。

  部分导游转行或经营副业

  靠带客购物拿回扣,一年能挣几十万元的“大刀手”不见了;而一些曾苦于不会忽悠的导游,收入却比之前有了保障。《旅游法》实施一个月以来,记者从我市旅游市场上获悉,导游收入“两极分化”的现象大为减少,因为收入减少,不少导游正在考虑转行或是经营副业。

  “以前带5天的华东团,从旅行社那根本拿不到钱,收入全靠带客人进店拿回扣。”一位不愿意透露自己姓名的导游告诉记者,自己“忽悠”本领不强,一个月到手也就1000多元。《旅游法》实施后,规定旅行社若临时聘用导游,应当全额支付导游服务费,“现在每天200元,比原来收入好多了”。

  相比之下,资深导游老张则郁闷不已。他是专做台湾团的地接导游,已经干了十几年。他透露,自己之前带过一些团,团均消费额都在十几万元,光提成能过万元。“《旅游法》实施后,旅行社把行程里的购物点全都取消了,我们一分钱提成也拿不到了,只能靠导游服务费过日子,收入少了一大半。”

  “身边有不少做导游的同行都想要转行,或是经营副业。”市导管中心的导游赵剑萍说,因为收入确实减少了不少,再加上游客的观望,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旅游情况没有那么好。“他们有的准备经营餐饮或是帮忙代购,毕竟导游的工作是受游客量影响的,没有客人收入是一定会少的。”

  “虽然受影响,但什么事情都要有个适应的过程,总的来说,《旅游法》的出台让旅游市场更规范,对我们来说也是件好事。”谈到未来,赵剑萍依然很有信心。

  一些购物店遭遇“寒冬”

  “台湾一些购物店的老板都开玩笑说要来大陆发展了。”桂林国旅资深台湾领队张洪半开玩笑地告诉记者。11月份以来,他们旅行社准备有四五个团出行台湾,比之前的10月份出团要多。“当然这些团是没有任何自费项目和进店购物项目的。”张洪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以台湾游为例,之前8天的环岛游或多或少要进水果店、珠宝店、珊瑚店、彩玉店等购物点,现在针对《旅游法》不少旅行社调整了原有的行程安排。像桂林国旅就推出了5天的台湾半自由行,游客在台北就有2天的自由活动。“这样对于原有的购物店来说冲击很大,因为根本没有客源了。”导游张洪说。

  “这个店铺就是我的一个门面,现在盈利很少。”在七星区一家珠宝店,店主老朱正在忙着对店里的产品进行拍照,然后传到网上进行售卖。“生意淡了很多,旅行社现在很谨慎,现在客人少了,我们也得谋出路啊。”说话间,老朱飞速地在网上和留言的买家进行交流洽谈,如何将实体店经营转到网上电商模式,是现在最让他忙活的事儿。

  相比导游经常带队前往购物的特产店店主的苦恼,景区周边以接散客为主的商店反而挺开心。

  “我们本来就是以接待散客为主,本地市民也经常来购物,因此《旅游法》的施行和我们关系不大。”叠彩山公园旁一家土特产店的老板老李说,之前团队游客很少到他们这些店里光顾,因为他们会被领到特约店面,现在游客是自己找地方购物,进店的消费反而比以前多了不少。

  旅行社:理性应对“阵痛期”

  在《旅游法》实施之前,许多旅游社主打价格战,甚至以零团费吸引游客。而《旅游法》的实施,打破了低价团、零团费的行业竞争与经营模式,很多旅游线路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出游人数。记者从市内多家旅行社了解到,10月以来,各旅行社的接团人数与往年同期相比都有所下降,有的甚至下降了50%以上。

  面对《旅游法》带来的冲击,旅行社如何应对记者采访了解到,近一个月来,一些规模小、实力弱的小旅行社“受伤”不小,由于无团可接,一些原来只通过代理销售包价旅游产品、向大旅行社输送客源的小旅行社甚至面临关门。不过,较有实力的旅行社在逆境中采取了理性的应对措施,积极寻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新出路。

  力推自助游、半自助游

  “《旅游法》出台后,短期内客流减少、旅行社效益减少不可避免。很多法规出台都会产生阵痛。”在桂林国旅总经理经继平看来,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旅游业良性竞争和重新洗牌。”

  “自由行和品质游将是未来旅游的主力。”——— 采访中,桂林国旅、桂林唐朝国旅、桂林桂海旅行社等多家旅行社负责人都不约而同地说。据了解,目前很多旅行社纷纷推出以品质、纯玩为主的“自助团”线路。旅行社只提供“机票+酒店”服务,旅游线路和行程都由游客自己安排。

  桂林国旅总经理经继平介绍说,他所在的旅行社几年前就开始开发各种以自由行为主的旅游产品,像他们旗下的“爱游”网站,游客就可以直接在网上个性化定制喜欢的行程,现在有不少游客还会提前打电话或是在网上询问相关新产品信息。《旅游法》实施后,个性化的定制旅游更加受到客人的青睐,目前他们正在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这一经营模式,以在竞争中寻求新的发展。

  顺势而变 转变经营重心

  一些旅行社还在调整线路上大做文章。“《旅游法》实施后,对每个旅行社来说都是一次挑战,我们的经营只有不断顺应客户需求做出改变才能求得生存。”桂林桂海旅行社负责人姜力箭介绍说,他们近期采取的措施是,缩减“长线游”,把经营重心放在800公里以内的“短线游”上。“如今随着自驾游、自助游、半自助游的流行,轻松又经济的短途自驾游成为旅游的新增长点。所以,我们抓住这一变化,推出了许多针对自助游、半自助游的产品,近一个月来,我们的短线游人数不降反增。”

  “拼价格”变“拼品质”

  除了调整经营方向外,积极提升服务品质,更注重游客的体验,也成为旅行社“转型”的一大趋势。

  “现在的游客已经由原来的‘到此一游’发展到‘体验式旅游’,如果旅行社还一味追求价格战,就会把自己带进死胡同。”经继平说。

  “大部分出去的人还是希望有好的旅游体验,我们也是一直在倡导让更多的人关注在旅游中能体验到什么,能感受到什么,而不是只是为了旅游而旅游。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分钱一分货’,旅游尤其是这样。你如果说奢望用一种低廉价格换取非常好的感受,其实是不现实的。”唐朝国旅蜗蜗游的梁经理认为,《旅游法》实施后,可以帮助改变游客多年来形成的“只看价格不看产品”、“越便宜越好”等非理性观念,这需要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