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18日 来源:广西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9月19日,是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下发节日禁用公款请客送礼禁令后迎来的首个中秋佳节。细心的公众会发现,与往年相比,市场上的月饼,已经去掉豪华的包装,一个个“返璞归真”。这让很多老百姓拍手叫好。但是,传统节日只是反对“四风”的重要节点,绝不应该是终点。反对“四风”不是一场仅仅在节日前后进行的应景之作,而应该是深入每个人心的一场长期战、攻坚战。为此,我们编发这组报道,看看禁令下的首个中秋节有哪些新变化。

  中秋节送礼现象扫描——气象一新还是花样翻新?

 

  

  豪华月饼销售遇冷、天价大闸蟹市场降温、大张旗鼓的公款吃喝难觅踪影……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下发节日禁令后迎来首个中秋,各地初显节约从简、反对铺张浪费的节日新风。

  但“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严令之下,送礼现象并未绝迹,只是方式更加隐蔽,花样也在翻新。少数领导干部对禁止吃、请、送、收心怀侥幸和观望,个别人还在试图“浑水摸鱼”。

  月饼“瘦身” 螃蟹“卸甲”

  “秋风起,蟹脚痒”,中秋之际,正是蟹黄膏肥、吃大闸蟹的好季节。“过去连西部一个市的普通机关都会提前预订10万元的大闸蟹,今年年初他们就告诉我不能买了,机关单位委托企业来买的都很少。”苏州阳澄湖一家大型蟹业公司负责人说,中央“八项规定”和节日禁令至少将影响公司5%到10%的销量。

  中秋、国庆“两节”临近,往年正是吃、请、送礼的高峰期。记者走访北京西单、崇文门等繁华商业区的多家商场、超市发现,以往耀眼的高价月饼已经很难见到,各种“瘦身”月饼成为市场主角。

  在家乐福广渠门店,销售人员给记者推荐了当前几款卖得很火爆的月饼,价格都在每盒200元以内。在店内,一位在机关单位工作的顾客表示,往年吃月饼都靠单位发券,今年单位不发了,只能自己买一些给家里人吃。

  在北京庄胜崇光购物广场门外,收卡的妇女告诉记者,今年过节不收券,“往年收了月饼券能卖掉,今年收了也没人要”。

  一家企业礼单暴露的秘密

  这是记者辗转拿到的一家知名家电行业企业的2013年中秋客户关系维护计划,计划显示:今年送礼总计人数360人,其中仅某一个机构部门就需要送出280多份礼物。

  “礼单”将维护等级细分成ABCDE五个档次,以董事长、集团等不同名义赠送给部门领导的价值也不同:有的送出两瓶红酒和知名品牌的高端手机一部,有的送手机一部,有的送出消费卡3000至5000元不等,有的送出会所的会员卡,最低档的送价值158元、298元或219元不等的月饼或其他产品。

  “八项规定”出台后,一些企业和个人还处于“不能不有所表示”的思维惯性,既让新规打折,也让节庆变味。

  “送三四百人其实不算多,我们企业全国要维护几千人。”一家民营企业的负责人方先生说,“禁令”之下,民营企业主挺“尴尬”。“送礼钱不算小数目,我们也不想把这个利润让出去,可不送又怕关系断了。”

  “隐身衣”“地下党”“化整为零”

  记者发现,面对政策严管,一些节日送礼也衍生出新变种。

  ——穿上“隐身衣”。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多家商场、酒店发现,很多酒店贴心给顾客提供“报销便利”,不管是购买“金银月饼”还是“平价月饼”,不少商家都可提供“办公用品”发票。

  ——转成“地下党”。在中央的严令下,很多“节日腐败”从半公开向半地下“转型”。在南京机关单位林立的湖南路上,一家礼品回收店店员介绍,现在风声日紧,但他们在南京同城交易网站上开设网店,而且为客户提供上门收购服务,方式更加隐秘,服务也更加主动。

  ——大额“化整为零”。有关部门要求大额购物卡必须实名制,记者在广州一些商场以单位集体买卡的名义咨询,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大额购物卡少了很多,但销售的购物卡总金额却没少。“1万元的卡要实名、而且‘扎眼’,但换成10张1000元的不就行了是发是送都可以。”

  随着中央不断出台措施,奢侈腐败之风有所收敛。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肖俊表示,能否让新风持久长吹,不只看要求是否严格,更要看行动能否成为制度,令行能否禁止。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