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苏超光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老挝国家工商会秘书长展示他对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寄语。

 

  

  西努·西松玛在接受记者采访。

 

  

  接受媒体采访的丁国江。

  ■核心提示

  在老挝首都万象,中国元素无处不在。最大的商贸城、最大的红木家具厂等等,都与中国人有关,宾馆、饭店、米粉店……中文招牌琳琅满目。中国商人带去廉价的商品,平抑了当地物价;中国企业招聘当地的员工,带动了地方百姓就业。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进一步拉近了中老两国人民的距离。中老两国互利共赢的合作情谊,在万象体现得淋漓尽致。

  10+1>11,我欣赏!

  ——访老挝国家工商会秘书长昆塔冯·达拉冯

  昆塔冯·达拉冯(Khanthavong Dalavong)会说几句简单的中文,比如“你好吗”、“我爱你”、“谢谢”之类。追问之下,才知道他是“半个中国人”,妻子老家在云南西双板纳,两人是1986年在苏联留学时认识的。

  因为“有中国背景”,也因为多次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达拉冯不仅去过云南和广西,也涉足四川、上海等省市。提起中国-东盟博览会,他说最欣赏10+1>11这一阐述,认为是对中国-东盟合作的高度概括。老挝企业商家参展参会从未间断,而且每届都有新成果新收获。他清楚地记得,2004年第一届博览会,老挝参会的商家并不太多,但2007年那一届即达60家,2008年之后,老挝每届参会的商家均保持在90家左右。

  为参加今年第十届博览会,老挝国家工商会精心组织,“相信参会商家过百,且大部分是第一次参会”。达拉冯介绍,参会企业以私企为主,参展产品以家具、手工艺品、珠宝和食品居多。

  “因为有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老挝与中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达拉冯说:“我们从中国进口良种、农机和化肥,向中国出口粮食、香蕉等。”目前,中国在老挝的投资经营者达10万之众,每年进进出出的中国人超百万。中国在老挝的服务业投资方面,主要涉及酒店和商场,经营品种以服装、家电和通讯为主。在种植业投资方面,老挝至少有6个省进驻了中国人,以种植橡胶占多数。不管是什么产业,因为招聘的基本是当地员工,可有效地解决老挝百姓的就业问题大有帮助。

  达拉冯认为,目前老中两国的相互投资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总体而言,老挝在中国的投资,还没法与中国在老挝的投资相比。“中国与东盟都是个大市场,尤其有13亿人口的中国,消费能力惊人。”

  为了让更多的老挝企业投资中国,让更多的老挝产品走进中国市场,老挝国家商会组织商家精心研究中国市场,包括今年参加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展品种类。“不精心不行啊!” 达拉冯说:中国太大,消费者到底喜欢什么,由于生活习惯与工业化程度的差异,各地都不尽相同。就算是广西与云南这对近邻都有别,更别说广西与上海了。“投资要取得成功,就要了解对方的市场,要对消费者胃口。”目前,老挝国家商会在万象的几百家企业中,与中国合资或有贸易往来的约占30%左右。“进一步了解中国市场后,这个比例一定很快提高。”

  我对中国市场很感兴趣

  ——夜访老挝Sinouk咖啡公司经理西努·西松玛

  西松玛住在万象一个大宅院,院内树木葱茏,气候适宜而僻静。傍晚时分,在等待西松玛经理归家的半个小时里,他的助理Ketmany Sanarong亲自研磨咖啡生豆,冲泡好后一杯杯热腾腾地端到我们面前。浓郁的香味弥漫开来。

  老挝咖啡闻名全球,皆因种植地处于火山灰质的菠罗芬高原。特殊的土壤、较高的海拔和温润的气候,加上不施化肥农药,使这里产出了全球品质最优的咖啡。Sanarong助理告诉我们,老挝咖啡的名声远超越南咖啡,卖价也更高,在欧洲占有很大市场,在日韩也颇俏销。他所在的Sinouk是老挝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两家咖啡生产经销商之一。为了开拓中国市场,Sinouk连续4年到南宁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设展位推销,免费让公众品尝。“也许是南宁人还不了解我们的咖啡,推销效果并不理想。”Sanarong助理笑言。

  华灯初上时,西松玛经理把我们领进万象街头的一家咖啡馆,这是他在老挝开的10家咖啡店之一。他说,老挝的高端生豆咖啡供不应求,但在中国占有的市场份额还很少,很值得开拓。今年6月,他去中国参加中国-南亚博览会,就是想寻找开发中国市场的路径。

  西松玛认为,咖啡是发达国家的消费品。他调查发现,目前中国的咖啡销量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说明中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强大。尽管如此,目前中国的咖啡消费水平也只能跟韩国平起平坐,市场前景广阔。中国国产咖啡原料不足,而老挝年产咖啡达2000万吨,国内消费不及一半,老中两国的咖啡合作大有可为。他考虑,可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开些连锁店,成功后再推向其他城市。

  谈到广西南宁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西松玛笑着说:“第一次去南宁参加博览会前,根本就不知道中国有南宁这座城市,更不知道南宁会是这么大,发展得这么好。博览会是个好平台,之前不知道如何去了解中国市场,如何与中国企业接触,又如何让中国了解Sinouk咖啡,博览会让我找到了办法。”

  “中国的发展非常快,令我惊叹。”交谈中,西松玛多次重复这句话。他认为,中国的发展对邻国不是坏事,是极大利好,会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但中国的发展模式,不一定适合老挝,国情不同。老挝的老百姓并不看重经济发展快慢,而更看重幸福指数。如果工作压力太大,薪水再高也不快乐,百姓不会干。

  西松玛在法国生活了32年,回到老挝这10多年里,感觉还是太忙碌了,想过轻松生活,“但中国市场我始终是感兴趣的。”他说。

  走进东南亚最大的中国商贸城

  ——兼访中国浙商丁国江董事长

  在老挝首都万象市隆巴沙,有一座热闹非凡的中国城——三江国际商贸城,城内商铺、宾馆、饭店林立。熙来攘往的商贩、琳琅满目的中国商品,构成一幅中老友好合作的图景。

  来自中国浙江的商人丁国江,是这一美好图景最得力的作者。1995年初到万象时,被这里的落后程度震惊了:贵为一国首都,居然四处黄土路,满街三轮车,物价高出中国三五倍……透过落后的景象,他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丁国江当时是随云南省政府考察团同来的。云南省在离现在的商贸城两公里处,为老挝援建了一个1万平方米的商场,却苦于招不到商。眼光独到的丁国江决定承包下来。“他们在当地招商,当然招不到,太落后了嘛。我不同,我回中国内地招商,一招呼啦啦一大群。”

  “商机在哪里就在中老物价的巨大差异。”丁国江说:当时国内3000元的摩托车,这里卖到1万元,国内20多元的衣服,这里卖到100元……

  从中国来做生意的商户越来越多,头一批出来的,现在身家都过千万了。眼看着商城难以承受急涌的客流,丁国江便着手筹建更大型的商贸城,就是现在的三江国际商贸城,面积达15万平方米,是旧商城的15倍。丁国江如今已是老挝中国商会的秘书长、老挝三江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回忆起2007年商贸城开业那一天,他依然很激动:“人山人海,异常壮观。”

  据他介绍,商贸城云集了中国内地700家商户约5万人,其中湖南人占多数。由于商城里经营的中国商品种类繁多,物美价廉,因而成了远近闻名的批发市场,年营业额超百亿元。

  商贸城的繁荣,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以前老挝商人到泰国等地进货,批发价要高出2/3;现在到中国城进货便宜得多,老百姓普遍买得起,也有效地平抑了国内物价水平,稳定了老挝的货币汇率。

  由于对老挝人民有重要贡献,对加深中老友谊的不懈努力,丁国江得到了中老两国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受到了高度赞誉。

  事业成功的丁国江依旧温文尔雅。谈到商贸城的成功,他认为首先是靠诚信,信誉是企业整体利益所在。他要求中国商户不仅要保价廉,更要保物美,杜绝劣质产品,让老挝政府和百姓都信得过。

  经营商城14年,丁国江见证了万象的发展变化,也见证了中老两国的互利合作一步步扩大。“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商城的中档商品已不能满足部分富人的要求。”丁国江准备投资3亿元,建设一个高档购物中心,“把去泰国购物的老挝人拉回来”。

  老挝三江国际商贸城的经营项目这些年变化也很大,以前基本是从中国购进成品,现在已发展到配件组装和加工,包括摩托、日用品、服装、水暖器材等。早年的成功商户,也有很多转身投资农业、橡胶、木材、农副产品加工、养殖和矿产开发等,互利合作逐渐走向多元化。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