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09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韦继川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出海前,新招到的工人被小船陆续送到大船上。

 

  7月底,为期两个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渔期就要结束,在北海侨港渔码头的一个摊位上,船老大黄先生却是一脸的发愁,“招人难啊!”

  其实,面对这种困惑的远不止老黄。从当地的外沙、侨港、地角、营盘、涠洲等渔港的情况来看,船老大们普遍面临这样的窘境:眼看就要开渔,但工人实在不好招,想要的人招不来,不想要的人只能接受。

  业内人士指出,北海渔船“用工荒”,实际上暴露出沿海地区渔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为此,记者在当地采访渔民、船上的打工者,以及渔业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试图寻求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

  近忧:开渔在即,用工缺口仍有1/3

  “今年开渔用工真的很难吗”记者问。

  “难,一年比一年难。”侨港镇水产协会会长吴芳权直接了当地说。他说,现在招工,单说工钱那可是一个劲儿地往上窜。

  吴芳权介绍,2012年春季,40米长的大船工人月工资3800元,但到了下半年,已提到了4300元,现在到了4500元;37米左右的铁船,月人工也得4200元,32米以下的木船则不少于3800元。按每艘船7-8个工人计算,侨港镇800多艘渔船,共需招6000名以上工人。

  “可到开渔的当口,却还有1/3的缺口。”侨港镇党委书记杨陆透露。目前,侨港镇渔船招工80%来自钦州、防城港等地,少数是广东沿海一带的。从7月26日开始,各船老大或通过老工人口口相传,或挂牌招聘,为招收工人忙碌开来。当地政府也不遗余力帮助宣传,开设临时招聘会。但开渔在即,只有3000多名工人到位。而没招够工人的船老大,心急得忽上忽下的。

  “工钱虽然提高了,但人还是没招到,真是急死人。”船老大抱怨。他的意思很明白:想要懂海情、懂技术的两广沿海一带的人,现在不是你挑他,而是他挑你。

  “现在近海已捕不到鱼,船只能越走越远,而外海或远洋捕捞,得在海上呆很长时间,劳动强度大,风险也大。4000多元的工资,也还是勉强接受。”一名准备随船老大上船的钦州小伙子直言不讳。

  那些内陆省份如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有不少人报名想做,不但不懂海情、不懂技术,而且还会晕船。“实在招不到人也得凑合着用了。”船老大老张说。

  “船上工资是高点,但条件艰苦,一般人可受不了。”来自云南、在船上干了3年的工人小李告诉记者,“刚上船那段时间可是又晕又吐,真想跳到海里游回岸上去。现在总算适应了。”

  “第一、第二代渔民没有文化,吃尽了苦头,很多船家不希望下一代步其后尘。”采访当中,当地政府一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如今老一辈船主一般只剩下爷爷、奶奶和父母这一代了,到了儿孙这一代,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上岸读书、学技术,很多就“弃海”从商,或从事别的职业。如今,在众多应聘者当中,年轻的渔民后代可谓凤毛麟角,渔民“断代”也成为招工难的原因之一。

  远虑:资源匮乏,影响渔业可持续发展

  “以前,家里想找点钱花,只要带上简单的工具,到海边转一会儿就可以捕鱼卖钱。现在,折腾大半天还不一定有收获。”

  “我们村很多人家的小渔船、捕捞的网具几乎闲置。”

  “海滩被征用,连以前可供挖螺、挖沙虫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

  以上对话,是8月1日北海铁山港青山头几名妇女在挖螺、挖沙虫时谈及的。

  3天后,记者在北海采访休渔后第一批打鱼归来的渔民。

  “鱼越来越小,船越走越远。”正在电建渔港卸鱼货的黄姓船老大,忧虑多于收获的喜悦。“更不用说一些贵重的海鲜了,少得可怜。”他嘴里嘟囔着。他算了一笔账:出一趟海,仅工钱就要1.5万元左右,除去油钱等花销,所收获的利润不高。

  再看整个码头,虽然堆满、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鱼货,不少商贩穿梭其中,但不少人却一个劲地摇头:“可选品种少,靓货不多。”

  “只要能捞的都捞上来,好一点的可以卖钱,吃不了当饲料。”当地渔政人员觉得可惜和无奈。“今年捕捞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采访中,有人向记者反映令人痛心的事情。他说,电、毒、炸鱼现象,在沿海地区仍然猖獗。这种违法行为,隐蔽性强,投入少,收益大,特别是近年来非渔业农民和社会闲散人员的加入,使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导致一些传统经济鱼类日渐枯竭,名贵鱼种濒临灭绝,破坏了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势必挤压正规渔船的空间,使生产亏损率大增,生产期大幅减少,渔船转让及淘汰增加,一些渔民甚至“转行”非法生产。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渔业管理人员报料说,涉足电、毒、炸鱼的渔船,仅北海就超过1000艘,大多是“三无”渔船。他列举一些非法电力捕鱼时说,这种非法作业简直是无孔不入,所到之处,大鱼小鱼全部昏死,鱼虾绝迹。被电捕器电击过的鱼类,不论是成体、幼体,其性腺发育都受到损害,基本失去繁殖能力,几近“断子绝孙”,并危及底栖动物及其它生物的生存。

  还有毒鱼、炸鱼,不但使许多成份不明的剧毒药物、炸药积累物污染水体动植物,还直接危害食用者的健康。据说,炸鱼还炸坏了当地投放的鱼礁,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

  业内人士指出,过度捕捞、违法违规作业、围海造地、围海养殖等,造成了海洋环境污染,渔业资源匮乏,严重影响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思考:生存空间从哪里打开

  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过度掠夺,是要付出代价的。“船越走越远”,向外海、远洋捕捞延伸,似乎向人们展示另外一片新天地,但条件更加艰苦,作业难度加大,风险也在加大,投入大、招工难问题非常突出。

  针对近年来渔船“小改大”、“木改钢”的鼓励政策,无论是渔民还是当地政府都表示欢迎。但一位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年景好的时候,效益好的大渔船可以“升级换代”,而当下众多“捉襟见肘”的小渔船,要想改绝非易事。他举例,一艘32米以上的渔船,造价大约500万元,政府可以补贴30%,但实行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渔民在建造过程中想办法省点钱,采购的渠道五花八门。而有关部门照章办事,非正规手续,无法拿到补贴。

  于是,一些有能力自筹的就自己建,大多没有能力也只有安于现状,部分国家的补贴也没补出去。

  这些年,我区沿海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渔业资源保护、渔民转产和安置等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一方面加大资源增殖和打击非法违规作业的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引导转产渔民从事旅游、商贸等,但“上得了岸,富不起来”。当地政府呼吁,有关部门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出台并完善更多灵活多样的扶持政策,提高惠民政策、措施的覆盖面,培植更多的可替代产业,等等。

  有专家建议,针对渔民“断代”的情况,应当未雨绸缪,当地政府要提前介入,除了加大宣传提高告知的覆盖面外,还必须腾出时间让“新渔民”得到更好的培训和适应过程。

  沿海渔船面临“用工荒”,看似一个短期现象,却折射出令人深思的经济长远发展、关乎民生大计的大问题。渔民的生存空间从哪里打开难题一道道,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足够的智慧去解题。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