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前,新招到的工人被小船陆续送到大船上。
7月底,为期两个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渔期就要结束,在北海侨港渔码头的一个摊位上,船老大黄先生却是一脸的发愁,“招人难啊!”
其实,面对这种困惑的远不止老黄。从当地的外沙、侨港、地角、营盘、涠洲等渔港的情况来看,船老大们普遍面临这样的窘境:眼看就要开渔,但工人实在不好招,想要的人招不来,不想要的人只能接受。
业内人士指出,北海渔船“用工荒”,实际上暴露出沿海地区渔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为此,记者在当地采访渔民、船上的打工者,以及渔业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试图寻求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
近忧:开渔在即,用工缺口仍有1/3
“今年开渔用工真的很难吗”记者问。
“难,一年比一年难。”侨港镇水产协会会长吴芳权直接了当地说。他说,现在招工,单说工钱那可是一个劲儿地往上窜。
吴芳权介绍,2012年春季,40米长的大船工人月工资3800元,但到了下半年,已提到了4300元,现在到了4500元;37米左右的铁船,月人工也得4200元,32米以下的木船则不少于3800元。按每艘船7-8个工人计算,侨港镇800多艘渔船,共需招6000名以上工人。
“可到开渔的当口,却还有1/3的缺口。”侨港镇党委书记杨陆透露。目前,侨港镇渔船招工80%来自钦州、防城港等地,少数是广东沿海一带的。从7月26日开始,各船老大或通过老工人口口相传,或挂牌招聘,为招收工人忙碌开来。当地政府也不遗余力帮助宣传,开设临时招聘会。但开渔在即,只有3000多名工人到位。而没招够工人的船老大,心急得忽上忽下的。
“工钱虽然提高了,但人还是没招到,真是急死人。”船老大抱怨。他的意思很明白:想要懂海情、懂技术的两广沿海一带的人,现在不是你挑他,而是他挑你。
“现在近海已捕不到鱼,船只能越走越远,而外海或远洋捕捞,得在海上呆很长时间,劳动强度大,风险也大。4000多元的工资,也还是勉强接受。”一名准备随船老大上船的钦州小伙子直言不讳。
那些内陆省份如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有不少人报名想做,不但不懂海情、不懂技术,而且还会晕船。“实在招不到人也得凑合着用了。”船老大老张说。
“船上工资是高点,但条件艰苦,一般人可受不了。”来自云南、在船上干了3年的工人小李告诉记者,“刚上船那段时间可是又晕又吐,真想跳到海里游回岸上去。现在总算适应了。”
“第一、第二代渔民没有文化,吃尽了苦头,很多船家不希望下一代步其后尘。”采访当中,当地政府一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如今老一辈船主一般只剩下爷爷、奶奶和父母这一代了,到了儿孙这一代,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上岸读书、学技术,很多就“弃海”从商,或从事别的职业。如今,在众多应聘者当中,年轻的渔民后代可谓凤毛麟角,渔民“断代”也成为招工难的原因之一。
远虑:资源匮乏,影响渔业可持续发展
“以前,家里想找点钱花,只要带上简单的工具,到海边转一会儿就可以捕鱼卖钱。现在,折腾大半天还不一定有收获。”
“我们村很多人家的小渔船、捕捞的网具几乎闲置。”
“海滩被征用,连以前可供挖螺、挖沙虫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
以上对话,是8月1日北海铁山港青山头几名妇女在挖螺、挖沙虫时谈及的。
3天后,记者在北海采访休渔后第一批打鱼归来的渔民。
“鱼越来越小,船越走越远。”正在电建渔港卸鱼货的黄姓船老大,忧虑多于收获的喜悦。“更不用说一些贵重的海鲜了,少得可怜。”他嘴里嘟囔着。他算了一笔账:出一趟海,仅工钱就要1.5万元左右,除去油钱等花销,所收获的利润不高。
再看整个码头,虽然堆满、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鱼货,不少商贩穿梭其中,但不少人却一个劲地摇头:“可选品种少,靓货不多。”
“只要能捞的都捞上来,好一点的可以卖钱,吃不了当饲料。”当地渔政人员觉得可惜和无奈。“今年捕捞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采访中,有人向记者反映令人痛心的事情。他说,电、毒、炸鱼现象,在沿海地区仍然猖獗。这种违法行为,隐蔽性强,投入少,收益大,特别是近年来非渔业农民和社会闲散人员的加入,使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导致一些传统经济鱼类日渐枯竭,名贵鱼种濒临灭绝,破坏了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势必挤压正规渔船的空间,使生产亏损率大增,生产期大幅减少,渔船转让及淘汰增加,一些渔民甚至“转行”非法生产。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渔业管理人员报料说,涉足电、毒、炸鱼的渔船,仅北海就超过1000艘,大多是“三无”渔船。他列举一些非法电力捕鱼时说,这种非法作业简直是无孔不入,所到之处,大鱼小鱼全部昏死,鱼虾绝迹。被电捕器电击过的鱼类,不论是成体、幼体,其性腺发育都受到损害,基本失去繁殖能力,几近“断子绝孙”,并危及底栖动物及其它生物的生存。
还有毒鱼、炸鱼,不但使许多成份不明的剧毒药物、炸药积累物污染水体动植物,还直接危害食用者的健康。据说,炸鱼还炸坏了当地投放的鱼礁,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
业内人士指出,过度捕捞、违法违规作业、围海造地、围海养殖等,造成了海洋环境污染,渔业资源匮乏,严重影响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思考:生存空间从哪里打开
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过度掠夺,是要付出代价的。“船越走越远”,向外海、远洋捕捞延伸,似乎向人们展示另外一片新天地,但条件更加艰苦,作业难度加大,风险也在加大,投入大、招工难问题非常突出。
针对近年来渔船“小改大”、“木改钢”的鼓励政策,无论是渔民还是当地政府都表示欢迎。但一位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年景好的时候,效益好的大渔船可以“升级换代”,而当下众多“捉襟见肘”的小渔船,要想改绝非易事。他举例,一艘32米以上的渔船,造价大约500万元,政府可以补贴30%,但实行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渔民在建造过程中想办法省点钱,采购的渠道五花八门。而有关部门照章办事,非正规手续,无法拿到补贴。
于是,一些有能力自筹的就自己建,大多没有能力也只有安于现状,部分国家的补贴也没补出去。
这些年,我区沿海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渔业资源保护、渔民转产和安置等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一方面加大资源增殖和打击非法违规作业的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引导转产渔民从事旅游、商贸等,但“上得了岸,富不起来”。当地政府呼吁,有关部门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出台并完善更多灵活多样的扶持政策,提高惠民政策、措施的覆盖面,培植更多的可替代产业,等等。
有专家建议,针对渔民“断代”的情况,应当未雨绸缪,当地政府要提前介入,除了加大宣传提高告知的覆盖面外,还必须腾出时间让“新渔民”得到更好的培训和适应过程。
沿海渔船面临“用工荒”,看似一个短期现象,却折射出令人深思的经济长远发展、关乎民生大计的大问题。渔民的生存空间从哪里打开难题一道道,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足够的智慧去解题。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北海市:引导农民申办农业品牌商标
“申办商标有什么好处和作用”、“农产品申办商标,国家和地方政府有什么优惠政策”……4月17日,银海区首次别开生面的特色农业品牌商标培训活动在该区福成镇举行。 【详细】
北海率先实现“三证合一”改革全覆盖
北海率先实现“三证合一”改革全覆盖4月23日下午,北海市相关部门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该市在全区率先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的全覆盖。今后,企业注册登记只需“一表申请、一口受理、并联审批、一窗发证”,整个流程从原先 【详细】
北海:加速搭建“一带一路”新支点之城
截至4月15日最新一班航班,已有近千名旅客搭乘“北部湾之星”号邮轮完成了精彩的异国旅程。这条航线是2月9日开启的,由北海港出发,经越南岘港至马来西亚关丹港,是目前中国与东盟惟一一条“新海上丝绸之路”航线。该航线开通伊始,就受到了游客的欢迎。 【详细】
北海市青企协筹建创业公司 助力北海青年创业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一届六次理事(扩大)会议上获悉,市青企协正在筹建北海市青年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为北海青年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详细】
北海率先启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平台
记者从4月15日召开的北海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工作情况通报会上获悉,去年末实施的《北海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暂行办法》已在该市全面铺开,该市据此率先在全区搭建并启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平台。依据该平台,该市至今已清退不再符合条件的城乡低保对象1965人,同时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