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06日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胡铁军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854e13c5996d5df31edb7fdcfad27d81.jpg

  2009年元宵节,“喊泉”被人们“赶”至干涸。天等县委宣传部供图

  确有其事:2009年曾将潭水“赶走”

  “这次老天不配合,要不然肯定可以‘喊’干的。”参与下水的村民黄善治说,他记得最近一次把潭水“喊”干,是2009年元宵节那天,逐卜上屯和下屯的人都集合来赶水,花了两个多小时,把一潭水都赶没了。过了3天,潭水才完全恢复。当时,天等县委宣传部派人全程拍摄了视频和照片。而在2010年和2011年,群众两次“赶水”,潭水都退了约20厘米,跟今年这次一样,没能把潭水赶走。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广西通志》对天等“喊泉”有明确的记载。在其“自然地理志”关于地下水的章节中提到,天等县楞特潭,“泉流应声而退缩,以致潭里会出现暂时枯竭状态,止则泉水又回升续流”。

  今年78岁的梁廷武老人,是逐卜上屯的活字典。关于“喊泉”的来历,梁廷武说,多年以前,一名老妇人在水潭边洗衣服时,发现有一股力量将衣服吸到水底去,怎么也扯不上来。她以为遇到怪物,大声呼救,乡亲们纷纷过来帮忙,一边高声喊叫一边打捞衣物。最后,潭水渐渐消退不见,老妇人的衣服也找回来了。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泉水会被“赶跑”,但逐卜上屯的赶水活动却流传了下来。“其实就是为了抓鱼。”梁廷武说,“喊泉”一年到头都有水,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把水弄干,才能分到鱼。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没有谁还稀罕潭里的鱼。大家就是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潭水会因为声音和搅动而消退,潭水来自哪里,又去了哪里。

  

5c81819edfd8ea858bbdb9fdebb157b0.jpg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拍摄水位变化。天等县委宣传部供图

  专家解释:

  潭水消退是虹吸现象

  这次赶水虽然没有将潭水全部赶走,但也有一定的收获。曾令锋说,他先前猜测,“喊泉”的水与南边的小潭直接相连,当喊泉的水位下降时,南边小潭的水位会上升,并且变得浑浊。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南边小潭的水位也同步下降了,这说明它与“喊泉”不是此消彼长,而是通过共同的渠道,流到了另外一个地方。据村民们说,每次他们赶水时,邻村的一口泉水会变得浑浊。

  “喊泉是一种‘落水洞’。”曾令锋说,落水洞就是地下水与地表的出入口,一般呈漏斗状。形成“喊泉”有两个条件,首先必须是在碳酸盐岩的岩溶地区,其次需要群山环绕的低洼处,汇水供水良好。他勘察发现,在逐卜上屯,共有5个大小不等的水潭,这种散珠状的落水洞,在地质学上称为“串珠状落水洞”,是喀斯特地貌独有的地质现象。

  曾令锋分析说,“喊泉”水位的退却和上涨,是一种虹吸现象。虹吸现象可以使“水往高处流”,最常见的应用就是通过倒U型管,从鱼缸里往外排水。逐卜上屯的5个水潭,处于一个复杂的地下水系统中,通过弯曲的地下水道相连,这些地下水道就像虹吸管。平时,水潭与水道之间保持着一种平衡状态。当潭水受到足够强度的人力搅动时,这种平衡被打破,水就会被压到地下水道,甚至其他落水洞里,形成了潭水消失的现象。当平衡渐渐恢复后,水又会慢慢回流到水潭里。

  曾说,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喊泉”的存在,但其他地方的“喊泉”大多是间歇泉,对声音的反应比较灵敏,水体面积也小。而天等楞特潭并非间歇泉,没有明确的规律性。他认为,单纯靠声波不足以产生能使如此大的水体下降的压强变化,楞特潭的水位涨落应该与声音关系不大,更多是受到人力搅动的影响。这就像是虹吸管被堵塞了,如果将堵塞物打通,虹吸才会发生作用。

  曾教授表示,地下水系统比较复杂,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勘察和试验来验证。接下来他会继续做几个实验,比如将木糠投入到“喊泉”中,并在其他几个水潭,甚至邻村的泉水处设置观测点。如果在其他水潭里发现了投放在“喊泉”的木糠,就可以证实这个地下水系统的存在。他希望,当地政府可以妥善保护好这个地下水系统,除了水利灌溉的功能,这也将是一笔难能可贵的旅游资源。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