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1月04日 来源:新华网 作者:郭奔胜 董峻 王立彬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决定8亿农民命运的中国农村改革,走过了风云激荡的30年。一些“热词”生动地折射了不同历史时期农村改革给中国农民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大包干”: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也是农村改革的标志性事件。

  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鲜红手印,以分田到户的方式迈出了土地“大包干”的第一步,随后“大包干”之风席卷全国。

  在尊重农民首创精神中诞生的“大包干”,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把农民从“人民公社”的僵化体制中解放了出来。小岗村的小小一步,催生了中国农村改革历史性的一大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万元户”:曾经是一代人的向往。

  改革开放初期,当大多数人还在为填饱肚子忙碌时,极少数农民通过勤劳致富,家庭年收入超过万元,“万元户”因此得名,并成为那个时代先富农民的代名词。

  随着中国农村的不断发展,“万元户”很快成为时代的一个记忆。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农民的家庭收入已总体越过了“万元”线。

  “农业税”:历史难以忘却的记忆。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这意味着8亿中国农民从这天开始,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

  在取消农业税后,国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外,还实施了直补政策,中国农民得到更多的发展实惠。

  “剪刀差”:一个尚未解开的疙瘩。

  剪刀差是“剪刀状价格差距”的简称,通常是指在工农业产品的比价中,工业品价格偏高,农产品价格偏低,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不合理的价格差距。

  解决“剪刀差”的努力一刻没有停止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城乡统筹重大战略思想,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强调,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等。

  “农民工”:一个最受牵挂群体的集体称谓。

  社会流动性增强,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堪称最形象的阐释。8000万,1.5亿,2亿,跳跃的数字既反映了农村人口的剧烈流动,也反映了农民工正在成为一个新的人口群体。

  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从工资支付保障、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7个方面保护农民工的权益,引起了高度关注。

  “新农合”:中国亿万农民的温暖工程。

  不敢去医院看病或因病致贫等问题长期困扰中国农民,新型合作医疗给亿万农民建立了一个基本的医疗保障。目前,在31个省、区、市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参加合作医疗人口达8亿人。

  今年中央提出政府的财政补助水平要求翻一番,由原来的40元人民币增加到80元,农民个人筹资由原来的10元增加到20元。这对全国亿万农民来说,无疑是个福音。

  “海选”:农民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

  1998年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四条规定,选举村民委员会,由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统计显示,在全国新一届村委会选举和乡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7亿多选民用直选行使了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参选率达80%以上。

  “海选”深刻地改变着农村的治理关系。“海选”正从村民自治选举向村级党组织选举延伸,从行政村选举向乡镇一级人大代表和党代表选举延伸。

  “新农村”:中国农民的共同愿景。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2006年初,又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新农村建设包括: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等诸多方面。目前,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已有了现实模样,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正鼓舞着全体中国人为之奋斗。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丹子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