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5月0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周 映 通讯员 周 彰 曾 涛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1~2月,我国南方各省遭遇了51年来罕见的冰冻灾害,给各地造成了很大损失。

  4月12日,玉林市7个小时降雨达250毫米,玉林市首次发布红色警报。

  4月18日~20日,今年第1号台风“浣熊”从海南省登陆,与广西“擦身而过”,这是我国59年来最早降临的台风。

  ……

  2008年的春天,极端天气灾害接二连三。读者们纷纷表示自己的担心:今年会不会台风不断?今年会不会出现大涝?老天爷不断“变脸”,“靠天吃饭”的农民和农业,面对极端气候是否只能“束手就擒”?

  广西气象减灾研究所专家、生态与农业气象研究室主任谭宗琨高级工程师告诉记者,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山融化等因素,造成洋流和大气环流的变化,引起各种极端气候出现的频率比以往增多了。

  “‘浣熊’虽是59年来最早降临,但不意味着今年台风就一定增多。”谭高工告诉记者,影响台风的因素太多,目前难以预测今年到底会有多少台风降临。专家分析,今年广西防汛抗旱形势比以往更为严峻,在柳江、桂江上游、郁江及南流江流域有可能发生较大的洪水。但只要江河泄洪渠道畅通、出海口不堵,像玉林暴雨造成内涝这种情况只是暂时情况,会很快解决。到秋季,桂中、桂南、桂北地带的旱情可能比较严重,而秋季的旱情又会影响冬季的作物。因此专家提醒,防灾工作一刻不能放松!

  防汛抗旱,需要国家各部门大范围组织、投入、运作,听起来似乎都是政府的事情。作为农民,面对洪涝干旱,个人的力量显得如此微小,是否我们就只能等政府的救灾安排?

  谭高工告诉记者,今年这次冰冻灾害,暴露出我国农民抗灾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在冰灾中,南方各省受灾农民种植的作物、养殖的猪牛羊鸡鸭绝大部分都没有加入保险,虽然在灾害中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却也只能靠政府给予一定救助和补贴。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体都主动加入商业保险,由保险公司赔偿损失,政府和群众都无需太多的操心。

  专家认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旱灾、洪灾、涝灾、地震、台风、雪灾、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蝗灾、虫灾、瘟疫等灾害也接连不断,给农业、农村、农民造成巨大的损失。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而个体农民自身经济和生产基础薄弱,抗灾能力极其有限,因此,利用保险手段才是降低农业风险、建立农业保障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和其它商业保险相比要远远滞后。各大保险公司使出浑身解数,争夺人身、意外、养老、保健、车船、交通等商业保险的市场,农业保险却被冷落一旁。

  农业保险无人问津的窘况,折射出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如果按商业化操作制定保费,农民根本交不起保费;按农民能接受标准定保费,保险公司又赔不起。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保险公司的经理告诉记者,作为商业保险公司,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目标。保险公司都希望经营收益快、风险低的险种。农业保险基金主要来自于保户缴纳的保险费,我国农业保险费率是国家统一的,为了照顾农民,属于低保费险种,不允许收费过高;但农业保险赔率却不低,而且灾害面积往往较大,涉及千家万户,一旦大面积索赔,保险公司难以应付。收得少,赔得多,这样的生意谁愿意做?另外,了解农业生产的保险人才少、险种的宣传推广难、灾害核算成本高,也造成了农业保险成为鸡肋的原因。

  “交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保人的,我们宣传了许久才说动农民们交。你再叫他们每年交几十上百元来保水稻、甘蔗、猪牛,他们目前还没这个意识。”一位村干部对记者直言。的确,对于农民来说,本来收入就不高,年年再拿出一笔保费来保农产品,而且当年又未必发生什么灾害,因此农民朋友也不太乐意交保费。据记者调查,目前仅有极少数种养大户买过农业保险。   

  国家保监会数据显示,我国1982年开始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有过一段较好的发展状况,但从1992年开始,受其它商业保险冲击,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开始走下坡路,农业保险的险种也在不断减少,已由最多时的60多个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0个。

  面对农业保险“收得少却要赔得多”的现状,专家认为,国家必须“挺身而出”。因为我国农业保险方案目前还无法完全按市场运作,这需要国家提供农业保险方面的支持政策,这也可作为惠农补贴的一项内容。比如仿照新农合做法,农民对于农作物投保20元,国家和地方补助50~80元,这样既促进农民的投保欲望,也保障了保险公司的利益。虽然国家是增大了投入,可从长远利益来看,等于把未来救灾的钱投入保险体系,而且面对自然灾害的整体思路也由被动变为了主动,由“抗灾”变成了“防灾”,这未尝不可试一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丹子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