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8月0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广州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温家宝总理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生猪生产发展和稳定市场供应工作。会议指出:“今年4月以来,生猪及猪肉供应偏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因此,会议强调:“必须从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机制入手,千方百计提高农民养猪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生猪生产、流通、消费和市场调控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问过一位经营养猪场的农民,为什么猪肉价格会大幅上涨?他的回答是:其实在大半年以前,猪肉价格曾经跌到历史最低。很多农民都很悲观:这猪是没法再养了,于是选择了放弃。他认为,这就是造成当前猪肉“供应总量下降”的最主要的原因。

  10多年来的市场实践告诉我们,商品价格是会波动的:一旦商品减少,不能满足供给,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价格上涨,利润增加,生产者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于是商品逐渐增多,能够满足供给;但此后,往往又会商品过多,利润下降,生产者积极性遭受打击,于是商品减少,不能满足供给……这就是市场本身的逻辑。

  因此,在媒体上看到一些专家的意见,他们认为,这次猪肉价格波动也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市场本身就能够自动调节,因而毋须政府出面干预,甚至认为政府干预是多此一举,甚至还会使“价格波动更剧烈”。

  但是,对所有的商品,尤其是对生活必需品,统统一概而论,恐怕并不符合事实真相。至于农产品,还要看生产周期的长短。譬如,春夏之交,母鸡生蛋会减少,蔬菜也会产生“淡季”,于是价格就会上扬,但这都能在短期内就能“自动”调节过来,对老百姓的生活也不会影响太大。但是,生猪存栏数锐减,要恢复到维持正常供应的水平,恐怕至少都要一年半载。在遭遇这样的“中期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适当的政府干预也许还是必要的。前文提到的那位农民就建议,如果政府在去年猪肉价格跌到农民难以维持再生产时,帮农民托一下底,可能就不会出现现在猪肉价格暴涨的情况。

  其实,从国际经验看,农业常常是政府干预最多的生产领域之一,发达国家尤其如此。这恐怕是因为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会使老百姓难以对自己的生活作出稳定的预期,从而导致社会恐慌。

  以上所谈及的政府干预,包括政府新出台的若干新政策,都属于经济政策的范围。但在社会领域,政府的政策干预就更有必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采取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确保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不降低。稳定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必要补助。”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平息社会上刚刚冒头的“涨价恐慌症”。

  总而言之,“市场失灵”其实不仅在公共领域,在提供私人物品方面有时也会“失灵”。尤其是中国社会还处于转轨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不成熟会造成持续一段时间的“相对短缺”。所以,政府在必要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的短缺进行适当的调控和干预自有其道理。

  同时,从国际经验看,也许在现实条件下,“匮乏”或“短缺“仍然是经济领域最主要的话题。所以,在看得见的未来,必要时由政府对“市场失灵”适当进行干预,这本身恐怕就是“市场成熟”的题中应有之义。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