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08日 来源:南国早报 作者:李琨 李小花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福娃灯围着奥运标志转,鸽子灯在光影中翩翩起舞……临近中秋节起,在南宁南湖公园,万千花灯争奇斗艳,让节日的首府流光溢彩,风情万种。

  花灯之美,有目共睹。而这些杰作出自何人之手,如何制作,却鲜为人知。近日,笔者走近一些花灯师傅,透过迷离的灯光,了解到绚烂背后的点点滴滴。

  南湖花灯 四川人造

  南湖灯展的负责人万经理介绍,此次灯展的制作班底主要来自四川自贡。据了解,四川花灯,数自贡的花灯历史最悠久。

  最初,自贡地区的各种灯节活动,一般是由各类寺庙主办的。每逢节气,这些寺庙都要点红灯,元宵节还要放鞭炮、燃烟火。善男信女纷纷到这些庙宇去捐菜油、看热闹,求神赐福祛邪。据清末史料记载,自贡地区的寺庙当时有1208处,足见自贡民间的灯节活动分布面之广,风情之盛,“灯的故乡”便由此而来。

  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自贡花灯最为显著的艺术特色。它能做到形、色、声、光、动的统一,成为现代彩灯的代表。2007“盛世和韵、魅力南宁”南湖灯展,全部采用四川自贡班底制作,力求水平一流。

  据笔者了解,不单南湖的灯展,南宁各大公园如人民公园、狮山公园的灯展,其制作班底也多来自四川。

  花灯制作 工序繁杂

  笔者曾在国庆节前来到南湖花灯的一处制作篷。虽说是在搭好的篷下,但是南宁炎热的天气还是让人感觉到阵阵热气袭来。当时,笔者看见电工罗师傅正手拿工具,小心翼翼地组装着电路板,全然不顾这高温的天气。罗师傅身旁,有一条横幅,上书“以心境造灯景,以品德铸品牌”的话语,似乎是在诠释他的专注。

  趁着休息片刻,罗师傅用手指着一块电路板介绍,这是中秋当晚用来控制灯光变换速度的,别看这小小的一块电路板,本事可大哩,可以控制不少的花灯。他说,像这样一块电路板,在南宁购买需要600多元,而在四川只需100多元,所以,所有的电路板都得从四川长途运来,这需要电工自己组装,从而增加了工作量。进入后期制作阶段,罗师傅上午6时便开始一天的工作,次日凌晨2时才结束。

  罗师傅说,自己在1995年的时候来过一次南宁,当时待了一个星期左右。这次再来南宁,最让他感慨的还是南宁的天气,热得受不了。不过,他说,来到这里的40多天里,下了几场雨,那几天还是挺凉爽的。

  徐师傅从事花灯制作已经有十几年的经验,她主要是负责裁缝。徐师傅介绍说,他们都来自四川自贡市,制作花灯的工序是分开的。这次来的140多人中,就有美工、钳工、电器工程师和裱糊工等。她说,花灯的制作并不简单,要先由美工构图,钳工做架子,电气工程师装灯连线,再由裱糊工糊上绸布成形,缺一不可,制做过程不能马虎。

  在制作篷内,笔者还看到几位裱糊工也正忙着工作。一把剪刀,一瓶强力胶,这就是她们的工具。只见她们先用刷子把一种特制的胶水涂在骨架上,然后小心地把灯布粘上去再进行裁剪。光秃秃的骨架在各位师傅们娴熟的动作下,不一会工夫,形象生动的小鱼、蜜蜂、蚂蚁等各种动物便活现在眼前。市民欣赏到的南湖花展中的《朱槿花开》、《盛世和韵》、《奥运圣火》等大型灯组,正是由花灯师傅们分工协作、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序制作完成的。

  花灯制作好了还不能说是大功告成,后期的维护也很重要。王师傅主要负责花灯的维护工作。他说,自己做这行已经二十几年了,今年中秋全家人都参与了南湖灯展的制作,爱人做裱糊的工作,孩子现在还在学习中,将来也打算让孩子从事这行。

  王师傅表示,中秋、国庆当晚他们都不能休息,需要“站岗”,对可能损坏的花灯进行维护。他说,花灯的维护工作很繁琐,由于花灯的表面被糊上了绸布,如果里面的灯坏了,就需将绸布“破开”才能进行维修。

  王师傅说,花灯的维护时间将持续到11月份。

  异乡做灯 厨师贴身

  在离这个制作篷不远处,笔者看见一个搭起的厨房,门外摆着几个电饭锅,厨房里有几个师傅在忙碌着。裁缝工徐师傅介绍说,因为大家想吃到家乡风味,厨师也是从四川带过来的。平时在家,鸡鸭鱼肉都会吃,而且还能吃上兔肉,但是兔肉在南宁就比较少见,她表示很想念家乡的兔肉。

  徐师傅说,国庆后她就得离开南宁,公司可能会派她去别的地方继续做花灯,他们一年四季都是在外做花灯,很少待在家里。

  在这些花灯制作者中,余师傅是出国经验比较丰富的,真可谓是伙伴中的“艺人”。

  余师傅介绍,他们常有机会出国制作花灯,走访的国家有新加坡、加拿大、意大利、马来西亚等,但基本上都是在工作,很少有机会在国外四处逛逛。外国人对中国的花灯手艺很好奇,常在节庆的时候邀请他们去做花灯。平时,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看到中国的花灯,觉得很漂亮,也会邀请他们去国外制作花灯。但是做花灯的许多素材需要从中国运到国外。

  出国的师傅们由于语言不通,加上身边也没有翻译,遇见外国人只能简单说声“Hello”,然后彼此会意一笑,没能进行更多的交流。

  余师傅打趣说:“外国人也喜欢看我们制作花灯,但是他们不会跟着学,最主要是语言没办法沟通,无法领会制作花灯的要领。”

  就算在国外,他们也会带上自家的厨师。最不可思议的是,厨师还会从中国带大米、油、盐等去国外,只有菜是在国外购买的,吃的依然是四川风味。

  虽然与外国人交流不多,师傅们却在异国他乡弘扬了中国的花灯文化。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