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6月08日 来源:南国早报 作者:余锋  易广丽 黄佐定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经连日侦查,6月7日凌晨,南宁市公安局良庆分局联合工商部门,一举清除了大沙田一非法传销窝点,查处了75名涉嫌传销的人员。这些人员全部来自外省,曾一度给良庆区治安形势造成压力。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记者采访时,有传销人员声称参与传销活动是“为国家作了贡献”,全然不知自己是受害者。

  锁定传销人员行踪

  当天上午10时许,南宁市公安局良庆分局附近一空旷地,良庆公安分局法制科民警梁晓嵩指着数十名情绪激动的男女对记者说:“今天凌晨我们查处了建设路的一个传销窝点,他们都是被带回来的相关人员,目前正在接受经侦大队和工商部门的进一步审查。”

  据介绍,今年2月以来,一个由外省人员组成的传销团伙进入良庆区大沙田,并不时更换场所集体“上课”。之后一段时间,传销人员之间由于利益的纷争,引发了几起伤害、非法拘禁等案件。至3月下旬,这些传销人员带来的治安问题,引起了良庆公安分局的注意。

  民警发现,这些外来传销人员平时分散居住,但每到凌晨5时至上午7时,就会经常出入大沙田建设路一间尚未安装门牌的民房。经部署,良庆公安分局调动了30余名警力,决定对这间民房进行检查。

  检查发现传销资料

  6月7日凌晨5时许,民警首先在外围发现并控制这一传销组织的两名联络员后得知,当天凌晨5时20分至上午6时20分,将有70多名传销人员聚集在建设路的这间民房内“上课”。

  着便衣的梁晓嵩等6名民警进到这间民房侦查时,3名妇女正在外围放哨。表明身份后,民警当即将这3名妇女控制住。紧接着,民警上到三楼、四楼,发现房间的窗户紧闭,窗帘被拉上。由于“学员”多,“教室”内的电风扇根本不起作用。闷罐般的“教室”让侦查民警感到十分难受,但这群男女“学员”却端坐在小板凳上听课,认真地做笔记,还不时根据讲课者的指点,情绪高昂地喊着口号。

  在随后检查中,民警在两个“教室”内发现了“操作手册”等一批非法传销组织资料。接着,民警将两间“教室”内的70多名相关人员全部带回审查,并及时将情况通报给工商部门。

  受害者被严重“洗脑”

  当天上午,刚接受完良庆公安分局经侦大队民警调查、年约50岁的张某对记者说,他老家在江苏,一年多来,他22岁的儿子在外闯荡。今年5月1日,张某突然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说在南宁的一家公司有项目发展,需要交一定的钱便可晋升职位。

  几天前,张某从外省乘火车抵达南宁,随后在大沙田一带找到了儿子。经与儿子交流,张某得知儿子此前已加入了一家公司,并交纳了两份共7600元的“入会费”。儿子还称,父亲只要介绍人“入会”,便可在公司里晋升“职位”并领取相应的“分红”。

  张某说,这几天凌晨5时20分至上午6时20分,他均随儿子到建设路的一间民房与一大帮人“上课”。而所谓的“上课”无非是介绍自己从哪里来,喊喊口号等。张某表示,他尽管觉得这些天的“上课”有些不对劲,也未交纳3800元的公司入会费,但是他不认为他们一帮人的活动就是传销,因为“传销是要买产品的,但我们公司没有产品买卖”。

  记者再问相关情况时,张某干脆反问起记者:“你说说,我们从外省花几百元钱坐火车大老远到这里,还使这边原来才卖几毛钱一斤的菜,涨到现在的一元多,我们这不是为国家作贡献吗?”

  梁晓嵩介绍,这些像张某一样被带回的相关人员中,基本上已被传销组织“洗脑”。经良庆公安分局经侦大队初步审查,这75名涉嫌传销的人员中,主要来自四川、云南等地,大多数是亲戚朋友关系,年龄从20岁至60岁不等。这些人员中的几名传销骨干,以公司名义和虚拟的产品,通过“拉人头”、介绍“入会”等方式聚集在一起“发财”。

  据了解,这是南宁市近年来一次性查获人数较多的打击非法传销组织案。因案情复杂,涉及人数多,目前此案正由公安经侦部门、工商部门进一步处理中。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