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不要说唱侗族大歌了,连侗族大歌是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么好的艺术形式,要是总没人唱,失传了多可惜。”大龙潭艺术团艺术总监梁治荣回忆十多年前他们刚引入侗族大歌的情景,感慨万分。
近年,在我市各大文化活动演出中,总有一群穿着侗族盛装的男女站成几排,不需要伴奏,唱出2至6个声部的和声。他们只要开口,即使大家听不懂用侗话唱出的歌词,也会沉浸在美妙的和声之中。“天籁之音”“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如清晨山中鸣叫的鸟儿,如黄昏林间潺潺的小溪”……这些都是世人对侗族大歌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赞美之词,贴切的形容更突显侗族大歌与自然界的亲密关系。这种无伴奏多声部合唱的形式,在其他国家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阿卡贝拉(Acappella)。
“侗歌不是侗族大歌。”梁治荣介绍,传统的侗歌与侗族大歌是不同的,侗歌有各种乐器作为伴奏,可以个人演唱,也可以多人合唱;而侗族大歌是没有伴奏的,存在多个声部,重在和声。从1992年开始,大龙潭艺术团就把侗族大歌引入市区,开始弘扬这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去年,龙潭公园管理处开始与多个学校合作,开展系列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内容包括民族乐器演奏、侗族大歌合唱等,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现在,大龙潭艺术团排练的侗族大歌曲目有十多首,其中《蝉歌》和《高山井水》唱得最多,这两首大歌的主题都是歌颂生活、歌颂美丽的侗家风光。
侗话没有文字只有注音,侗族大歌的旋律和唱法在榕江两岸群众中口口相传,而每村每寨的唱法都各不相同。入门不易的少数民族语言和复杂的声部,一度让侗族大歌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现在情况已经不同了,侗族大歌从无人能唱到遍地开花,只花了短短的两年时间。
从2016年8月开始,我市群众艺术馆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种下了传播侗族大歌的种子——开展免费的侗族大歌培训班。作为项目的具体实施人,三江文化馆馆长石妮妮心里藏了很多故事。她回忆起第一期免费培训班,当时只能容纳60个人的小教室,吸引来130多人,站满了教室。石妮妮说:“当时的培训班办了一个星期,每天晚上都开课。还有一些群众为了来上课,每天晚上从林溪镇、八江镇组队出发,包车赶到县城,上完课再回去,第二天凌晨1时才能回到家。赶来上课虽然辛苦,但他们都坚持下来了,这源于他们对侗族大歌的喜爱。”
石妮妮还告诉记者,在这两年的免费培训中,有的老师在授课结束后要回县城,所有的学员都来送行,还不舍地哭了;有的老师从文化馆出来,被一些没有报上名的“婆佬”拦住,热情地要求老师现场演唱,她们好学上几句;有的老师在寨子里授课结束时要回家,学员们甚至放起了鞭炮,唱起了“多耶”,真挚地挽留老师……石妮妮说:“现在侗族大歌在三江已是人人皆知,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为了扩大推广面,我们也在培训更多的老师。”
目前,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经常教授侗族大歌的老师有6个人,他们除了日常在文化馆里授课、排练之外,还要进村寨授课。这样的下乡授课每期都持续7天,老师就居住在村民家中,向每一个愿意学习的村民传授侗族大歌。
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林园告诉记者,为了能让侗族大歌吸引年轻人,县区文化馆起用年轻老师。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两位年轻的男老师就相当受欢迎,22岁的吴林鹏老师,在前辈老师的带领下,已经独立完成了三期侗族大歌的免费培训。
免费培训让侗族大歌传得更广。在三江县古宜镇中心小学大洲校区,46岁的苗族语文老师王成现,从语文老师变成美术老师,再变成音乐老师,把侗族大歌带进了学校的音乐课堂。
“我们这里很多学生说的是六甲话。其实六甲话是汉族的语言,当年很多汉族群众迁居到三江,汉话和侗话混合,就成了六甲话。这些学生不会说侗话。所以我刚开始教学生唱侗族大歌的时候,有的学生很抵触。他们反映听不懂,也不会唱。”王成现说起教孩子唱侗族大歌的故事,颇有点哭笑不得。但仅仅过了一年,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曾经叫嚷着“不会唱”“不想学”的四年级孩子们站上了学校舞台,在全校师生面前唱起了两个声部合唱的侗族大歌。
美妙的歌声、生动的歌词,侗族大歌从大山深处飞出,飞进许多人的心中。这个优秀文化艺术形式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把少数民族的瑰宝变成世界的奇珍。
记者 练冰 侯静雯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三江县:八江镇脱贫攻坚迈大步
2017年,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通过迈出四大建设步伐,让经济社会建设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据初步统计,2017年该镇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5亿元;人均纯收入8896元,增长11%;农业增加值2680万元,同比增长4%。 【详细】
三江县:斗江镇脱贫攻坚侧记
近几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斗江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充分利用生态和区位优势,以完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为突破口,通过发展油茶、茶叶及生态乡村旅游等优质产业,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取得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可供借鉴的经验,为全镇今年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夯实了基础。 【详细】
三江县:传统农业技术革新助力扶贫攻坚
扶贫攻坚以来,广西三江积极通过技术革新向传统农业注入新动能,该县的油茶、高山鱼稻共生等传统产业通过技术革新实现大幅增产增收,给扶贫攻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详细】
三江县:布央村发展茶产业的启示 一片茶叶振兴一个乡村
如果说,1988年,村民吴运雄带头在仙人山上种下第一棵茶树,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布央村发展茶产业的“火种”,那么到如今,这“星星之火”已呈现“漫山红遍”的景象,凭借种茶走上致富路,2017年,布央村人均收入达1.5万元。 【详细】
三江县:打造“稻+瓜+鱼+螺+鸭”立体种养支柱产业
5月18日,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板必村的村民,头顶烈日在田埂里建鱼塘、搭果棚。“村民看到我们推广的高山稻鱼很好,就主动建鱼塘。现在我们镇又结合实际,将‘再生稻+鱼’模式升级为‘稻+瓜+鱼+螺+鸭’立体循环种养模式,预计每年每户可增收3000元左右。”丹洲镇党委书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