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4日 来源:广西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广西桂学研究会于2015年3月、2016年9月两次组织专家学者对西江文化进行考察,考察团先后到了容县、桂平、藤县、苍梧、贵港、梧州等市县,通过实地考察、田野调查、查找历史资料、座谈访问、专家研讨等形式,掌握了大量史料和原始资料。经过充分研究讨论,对西江文化的基本内涵、历史沿革、基本特征、发展现状及开发利用等取得一些共识和成果。

  从江河与文明发展重要关系的角度,从我区文化类型发祥地的角度,广西桂学研究会以江河为载体将广西分成5个文化区,即漓湘文化区、西江文化区、红水河文化区、左右江文化区和北部湾文化区,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上述区域文化进行系统、完整、深度研究。西江文化是构建西江黄金水道、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研,对西江流域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整理,探究如何激活文化遗存、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的途径,为西江文化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方位发展提供文化助推力。

  一、对西江文化形成的共识

  通过调查研讨,首先从地理角度对西江流域进行定位。西江为广西主要河流红水河、邕江、柳江、桂江的汇聚之河。广西众多河流从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奔流进入西江,西江继续东流,在广东与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合流,成为珠江。西江是华南地区最长的河流,为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水系中最长的河流,长度仅次于长江、黄河。西江西通云南、贵州,东联广东,经广州入海。西江的年径流量是黄河的5倍,在广西境内有年吞吐能力万吨以上的内河港口77个,运输能力居中国第二位,仅次于长江。梧州是历史悠久的商埠,下航至香港、澳门仅400公里,梧州港是中国第6大内河港口。从古至今,西江通道一直都是我国西南地区通向港澳及东南沿海的黄金水道。西江干流为红水河,源头在贵州省望谟县蔗香村,称南盘江。以下至广西象州县石龙镇称红水河,石龙镇至桂平市区称黔江,桂平市区至梧州市称浔江,梧州市至广东省三水县思贤滘始称西江。南盘江、红水河两段共为西江上游,黔江、浔江两段共为中游,西江段为下游,以下至磨刀门为河口段。西江流域的核心城市为广西的贵港、梧州和广东的云浮、肇庆。广西方面,西江流域的延伸城市为玉林、贺州。这些城市可以称为西江流域城市。西江流域位于广西东部、广东西部,横跨广东、广西两省区,是岭南河流网络最密集的区域。

  二是从历史角度为西江文化定位。在岭南,西江流域最早接受中原文明。早在虞舜时代,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舜帝为以苍梧为核心的西江流域最早带来了中原文化。秦始皇时代,西江流域即成为著名岭南三郡的所在地。其中,桂林郡的治所设在如今的桂平市。汉代,梧州出现了岭南最早的两大文化家族,即著名的“三陈六士”。“三陈”为陈钦、陈元、陈坚祖孙三代,是中国汉代古文经学的代表人物,时有“左氏远在苍梧”之称;“六士”即士赐与他的儿子士燮、士壹、士有、士武以及士燮的儿子士钦祖孙三代。“三陈六士”是岭南历史上最早具有全国声誉的文化名人。

  在中国,西江流域是最早引进域外文化的区域。汉代,西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为广西合浦和广东徐闻,西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内陆的主干河流。晚清,西方近代文化经南海进入珠江,西江成为西方近代文化输入中国的主要通道。珠江-西江流域出现了洪秀全、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尤其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起义地点就在西江流域核心城市桂平,之后席卷大半个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

  由于西江在中国近代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早在民国年间,学术界就出现了这样的观点:中国历史经历了3个时期,第一个是黄河流域时期,第二个是扬子江(长江)流域时期,第三个是珠江(西江)流域时期。也就是说,到近代,珠江流域已经进入中国发展的主流区域,引领中国文化的新潮流。这个判断不仅有之前的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事实支撑,也有之后的珠江三角洲的改革开放现实作为证据。至今,珠三角仍然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最活跃、最富裕的区域之一。

  三是对西江文化的基本内涵特点的判断概括。西江文化,是指秦汉以后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域外文化经西江水路进入岭南地区,与西江流域的岭南本土文化不断交流、交织、交融,形成集农耕文化、商贸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军事文化以及山水文化融为一体,彰显中原文化、异域文化、岭南文化大融合的一种文化现象。

  二、西江文化特点的判断与概括

  西江流域主要拥有以下几种较为突出的文化类型:

  一是南方特色的农耕文化。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江河纵横,广西最大的冲积平原——郁江-浔江平原坐落于这一流域,创造了南方特色浓厚的农耕文化。二是浓厚的商业文化。西江流域河网密集,交通发达,紧靠中国商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广东省,有非常好的商业环境。毗邻广东的梧州历史上一直是广西的商业中心。商业文化是西江文化最显著的文化。三是“大革命特色”的军事文化。明清以来,西江流域出现了一批战功赫赫的军事人物。明朝末年,有著名的抗清将领袁崇焕;太平天国时期,有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萧朝贵、林凤祥、李秀成、陈玉成等;民国时期,有李济深、黄绍竑、黄旭初、夏威、李品仙、韦云淞、罗奇、李明瑞、陈漫远等国共两党的著名将领,他们皆为西江流域著名人物。尤其是容县,民国时期出了90多个将军,堪称民国第一将军县。四是南方宗教文化。西江流域范围有桂平西山、容县都峤山,名山孕育了较发达的宗教文化。桂平市白云洞是道教36洞天中的第21洞天。五是侨乡文化。西江流域毗邻东南亚,有400多万侨民在世界各地,广西境内三大侨乡容县、北流、岑溪均在西江流域。

  西江文化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开放性。历史上,西江流域引领了中国3次面向世界的大的开放格局,第一次是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第二次是近代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构成的近代革命,第三次是1978年以后发生的中国改革开放。开放的西江文化的最大成果是为岭南引进了中原文化,为中国引进了外国文化、西方文化。二是商业性。历史上,由于毗邻广东、港澳,西江流域一直是广西的商业中心,也是中国大西南向中国东南以及整个东南亚商业的核心通道。商人众多,商业意识浓、商贸发达,商业文化浓厚。三是革命性。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北伐战争这些发生在西江-珠江流域的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是这种革命性文化的突出表现。四是包容性。西江流域在与外域长期广泛的交流中形成了包容精神,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容易接受外来文化。

  三、对西江文化建设的建议

  经过调研发现:与西江在广西的历史地位相比,今天的西江文化在广西文化格局中的作用相对滞后;与西江文化丰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化资源相比,广西对西江文化缺乏应有的重视。西江流域诸多文化资源处于挖掘利用不足,损毁严重,注重不足,缺少知音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一是对西江文化表象研究多,深度研究少;二是西江文化的文献记载多,文物遗存少,许多历史遗存濒临灭绝;三是本地宣传讲得多,对外宣传讲得少;四是文化资源多,开发利用少;五是资源利用少,品牌少。

  西江文化在广西区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江流域是域外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结合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通道,其地理位置、文化位置、经济位置举足轻重。广西要做好“沿江”的文章,就要全面深入了解西江文化,把握西江文化精髓并加以利用,为西江流域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一是强化西江文化学术研究。组织专业学术力量,对西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梳理、抢救和保护,运用现代文化理论建构西江文化体系,探究西江文化与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对西江文化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

  二是把握西江文化的本质特征。站在世界河流文明的高度,提炼西江河流文化的精粹,构建西江文化,积极推进西江流域的河流经济、河流文化建设。

  三是推进西江流域文化旅游。寻找西江文化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资源,将西江流域的人文景观和现代旅游需求有效结合,进行整体包装和品牌打造,使西江旅游成为广西文化旅游的核心区域。

  四是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梧州、贵港等城市都具有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强大潜质,应该组织专家帮助、促成西江流域城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整体上提升西江流域城市的文化竞争力。

  五是加强文化经济互动融合。西江文化的开放性应该成为当今西江经济发展的强力驱动要素。通过西江,实现广西与广东甚至港澳经济文化的融合,真正实现珠江-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发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