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州区城北街道高山村享有"进士村"的美誉,历经500多年风雨的明清古建筑群依然完整,向世人展示着浓浓的"书香"。(记者陈东摄)
玉州诗词学会会员写下"繁荣玉州文化,振兴诗词之乡"的字句,为玉州文化建设加油,为"玉林文化地图"活动点赞。
不仅是附近居民,就连附近学校的学生也喜欢在玉州区图书馆"自修"。
几百年来,这个石鼓一直这样立在万花楼前,历经风雨。(记者王彦臻摄)
居民黄能向记者展示存在手机里的万花楼的旧照。(记者王彦臻摄)
近年来,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古建筑群的维护力度,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置身高山村青云巷,穿行于这古朴的小巷之间,"书香"之气扑面而来。
一千八百多年前,郁林郡太守陆绩任满乘船返乡,因为行囊单薄,只得用巨石压舱,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廉石”传说,成为后世的士君子们处世为人的典范。
玉州,是岭南地区的商业重镇。从古至今,玉州的商贾气始终与它的执拗、淡然与书卷气相随相伴。
从古老的“廉石”传说,到如今“书香社会”的建设步伐、崇文好读的传统,在玉州这片土地上跨越千年,直至今天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的人们。
在这幅恢弘绵长的历史长卷上,早已浸润了一代代玉州儿女所留下的历久弥新的淡淡书香。
玉州的读书人 玉州的书生气
大学生村官牟盈对“廉石”的传说并不陌生,在她担任村官的高山村就建有一座廉石广场。这里还被广西纪委认定为广西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
“我们高山村的读书人比较多,书生气重一点,我个人觉得这可能是被设为廉政文化示范点的原因之一。”牟盈笑着对记者说。
读书人多,这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事实上,玉州区城北街道高山村的读书人之多,书香文化之浓厚,让它一举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在4.5平方公里的村域里,自明朝万历年间办起第一家私塾——“独堆坡书房”起,随后各个家族竞相开办启学蒙馆、大馆、私塾等,到清末全村共有15间。自清乾隆二十二年到清末,高山村共出了4名进士,21名举人,238名秀才;从民国年间至今,共出了858名大学生,被人们称之为“进士村”。
以耕读传家,以诗书继世,在这样无形的文化熏陶下,高山村完好地保留了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明清古建筑群落,成为玉州区著名的文化景观。
牟盈之所以选择回村当村官,正和这些古老的建筑有关。
原本,牟盈以医学硕士的学历毕业,应该选择一家大医院开始前途光明的职业生涯。但是正如她所说,高山村的读书人身上,似乎总有那么一点理想主义的书生气。
“我觉得高山村的古建筑需要保护,因为这些建筑承载了丰富的文化,这件事不能都推脱给上了年纪的人,我有责任回来做点什么。”牟盈这样说道。
读书人的书生气,在玉州这座千年古州,似乎从未断绝过。
除了陆绩当年“载石而归”的慷慨磊落,南宋末年壮志不屈的抗元义士邓得遇也秉持着读书人的本色,以“宋室忠臣,邓氏孝子”的身份在南流江以身殉国。
还有玉州区赫赫有名的“南门陈”一族,其始祖陈应就曾以一名年轻士子的身份,跟随邓得遇英勇抗元。
这些执拗的身影如同中流砥柱屹立在历史长河,竖起了玉州文化摧不垮的脊梁。
现在,“廉石”的故事已经广为传颂,成为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见证了义士忠贞的南流江波涛依旧,呵护着万千玉林儿女。南门陈氏一族数百年来秉持着先祖的气节操守,家学渊源一脉相承,流传至今。而村官牟盈一手创建起来的“高山人家”休闲农庄,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以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形式,让古老的高山村重现光辉。
忘不了的万花楼 忘不了的诗
在我们寻找万花楼的过程中,听到了许多人重复着的一句话——那是玉林的象征。
万花楼建于七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是供奉文曲星君的地方。文曲星君,也就是古时候的文化、科举之神。建成之后七百多年的时间里,这座楼始终是玉州城里最高大气派的建筑,默默地接受着一代代士子文人的供奉,是玉林文脉的标志。当特别报道组到万花楼遗址采访的时候,得到消息的当地居民主动上前介绍,还翻出手机里珍藏的万花楼旧照给记者观看。
蒋国聚老人在玉城街道州珮社区生活了很多年,他至今记得小时候在万花楼玩耍时的细节。“里面的空间不大,但是我记得很清楚,就像昨天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栋楼在玉州百姓的心里,从未倒塌。
1981年,当时的玉林县在全国开风气之先河,成立了最早的县级诗词研究会,毅然打出了复兴传统文化的大旗。诗词研究会出版的诗刊最早的名字,就叫《万花楼》。
《万花楼》的出版,在那个年代无异于文化界的一声春雷,惊醒了全国的诗词爱好者。在最早的《万花楼》诗刊上列出了当时的会员名单,包括了来自陕西、河南等地的诗词爱好者,其中不乏如今成为中国诗词界泰山北斗级的人物。他们在《万花楼》上刊登的诗作,至今读起来仍能感受到那种蓬勃的生机。
“之所以诗刊取名叫《万花楼》,一个是因为万花楼是玉林的象征,是文化的象征,另一个就是取了‘万花齐放’的意思,希望我们的诗词界能够迎来创作的春天,万花齐放。”玉州诗词学会会长吴伯才介绍道。
即使经历了崎岖的道路,但文化的力量始终支撑着玉州大地,人们没有忘记万花楼,没有忘记那些充满了生命力的诗篇。
2015年,玉州区荣获“中华诗词之乡”的称号。
书香传承 玉州长卷美如画
如今,玉州诗词学会已经走进了社区基层。在玉州区玉城街道西就社区居委会大院里,玉州诗词学会的会员帮助社区开展文化建设,成效斐然。
这里出版了玉林市第一份社区报纸——《西就之声》,出版了玉林市第一本社区诗刊——《西就诗词》,社区里的古定小学还出版了自己的《紫泉诗刊》,每一次诗词讲座,都能吸引大量社区居民参与。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文化志愿者的努力下,玉林乃至广西的第一部社区地方志——《西就志》也即将问世。
西就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崔育强认为,西就社区开展文化建设,是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社区里弘扬了崇文尚礼的新风,是在不断提升社区的无形资产。
2015年,西就社区开展文艺演出10场,专题知识有奖文艺演出3场,群众娱乐活动10场,其他各类文体活动8场,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玉州区正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厚积薄发,向建设“书香社会”大步迈进。
2015年9月建成的玉州区图书馆新馆,馆内设有总服务台、多功能报告厅、采编室、图书借阅室、报刊借阅室、少儿借阅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本书库、地方文献室、玉州画院、诗书画展厅、艺术训练厅等功能室。藏书量达到了32万册,仅去年开馆之后四个月的借阅量就达到了近5万册。
玉州区还建成了农家书屋86个、自然村(片)文化活动中心68个、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26个,让淡淡书香萦绕在山水田园间、百姓心头上。
循着先贤的步伐,秉承优良的传统,玉州,这个独具岭南特质和文化风范的名区,正在开创全民阅读、文化共享的新格局。
这,又是一幅新时代的诗书长卷。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陈东摄)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玉州区精准实施“六大脱贫攻坚工程”
开展脱贫攻坚精准帮扶工作以来,玉州区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全力推进“六大脱贫攻坚工程”,确保该区精准帮扶工作有序开展。 【详细】
[玉州区]实施六大脱贫攻坚工程
笔者日前从相关部门获悉,在脱贫攻坚精准帮扶工作阶段,玉州区将突出工作重点,精准施策,做好统筹协调,整合部门资源,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精准帮扶工作。 【详细】
[玉州区]为1.5万人建档立卡
自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启动以来,玉林市玉州区组织贫困村“第一书记”以及区、镇(街道)工作队员500多人分成多个小组,进村入户开展工作。目前,该区已完成3880户共1.58万人的建档立卡信息登记工作,基本完成建档立卡工作。 【详细】
玉州区高山村:发展生态旅游 打造绿色产业
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施大田园战略,着力建设美丽宜居新玉林。近年来,玉州区城北街道高山村利用其历史内涵和影响力,发展田园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以“五彩田园”生态农业示范区为引领,充分保护现有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 【详细】
玉州区创业青年被“电商”
12月1日,团玉州区委在玉州区仁厚镇开展“玉林市青年电商创业大讲堂”活动,来自仁厚镇各村的50多名创业青年到会参加培训。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