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23日 来源:玉林日报 作者:陈津远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骑楼街,是玉林市井文化的发源地。在这里,各地文化与玉林本土文化相融合,造就了一座独特的文化地标。(记者陈东摄)  

  云龙桥串连起南流江两岸,见证了700多年沧桑历史,成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多年来,李恩阶把唱春牛等精彩的演出刻录成碟向更多人展示,坚守着一方传统文化。

  现年80多岁的李恩阶是玉州区的名人。说他有名,不仅仅是因为老爷子曾经叱咤商海,一手创办起远近闻名的乡镇造纸企业,还因为他坚持了几十年的文化热情。当年,正是他自掏腰包建起了陂头村艺术团,踏遍两广,让桂南采茶戏声名鹊起,成为玉州区闻名的民间演出团体。

  都说玉林人善于经营、重视商业,事实上,优良的商业传统也在不断地反哺着城市文化。

  据统计,在2014、2015年,玉林社会各界投入文化建设资金2.7亿多元,建成文化设施280多处,承办或赞助的文化活动200多场次。

  如果一路向前追溯,那些早已消失在历史风尘中的商贾们,给玉林这座城市留下了太多无法磨灭的文化遗产。

  玉商,自成文化一脉,其发源的起点就在今日的玉州区。一代又一代商旅在这片土地上苦心经营,创造了被史书誉为“岭南都会”的繁华盛景。

  我们的特别报道,就从这里开始。

  骑楼街的市井 玉商的根和魂

  果然酒家是玉州区著名的老字号。

  “我们酒家是20世纪30年代开业,一直经营到现在。可以说差不多有骑楼街的时候就有这家店。”果然酒家的经理吴桂琼自豪地说道。

  以玉州路与人民路交汇处为起点,向东、西、南三面辐射,延伸至人民路、五灯坡、西街口、解放路、大北路等路段——骑楼街,就安安静静地矗立于此,不受岁月消磨。

  这里是玉州区地理上的中心位置,更是玉林市井文化的发源地。在古老的年代,玉林商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五湖四海,外地的商贾也是在这里汇集经营。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将各地文化与玉林本土文化相融合,造就了一座独特的文化地标。

  历经近百年光阴,果然酒家的生意至今非常红火。吴桂琼总结出了其中的奥秘:“在这条街做生意,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老字号,不是随随便便做的,不但要能打拼,还要讲规矩,要本本分分做生意,才能树立品牌。”

  能打拼,守规矩。这是一种极为质朴的商业文化,却在悄然无声中浸润了骑楼街的一砖一瓦,让这里成为玉商文化的根、玉商文化的魂。

  以骑楼街为交汇点,玉商文化和城市文化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从私利到公义 玉商的“贾”与“儒”

  在狭小的办公室里,李恩阶谈兴正浓。他身后的墙上,各种奖章、表彰、证书贴了整整一面墙。

  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奖状里最早的一张是1991年的企业工作先进工作者表彰,最近的一张则是2015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唱春牛)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老李把所有这些奖状,还有多年来游历的照片一张不落地贴出来,像是敞开了80多年坦荡的心胸。

  在他看来,能用半辈子的时间做文化,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至于为此耽误了做生意赚钱,老李洒脱一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什么好说的。”

  都说商贾好私利,儒者慕公义。但在玉商文化的发展脉络中,似乎始终有一条隐形的线牵连着“贾”与“儒”的身份转换,为这座城市留下一个个文化印记。

  被誉为玉林八景之一的“南桥古渡”,所指的就是骑楼街南端不远的云龙桥。

  从元朝开始,这座桥就屹立在商旅如织的南流江上,期间多次毁坏,都是在商人们的大力支持下得以修复。清朝嘉庆年间,云龙桥再次重修,玉林各界募捐白银七千余两,修复后的石桥平整坚固,串连起南流江两岸,沿用至今,成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骑楼街西边的粤东会馆,清朝初年所建。依托会馆,来自广东的商贾们与当地玉商充分交流融合,兴办义学、扶贫济困,开创和谐共生的商业氛围,携手造就了繁盛的玉林。

  历经200多年,粤东会馆留存至今,是玉林不可多得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艺术精品。

  时至今日,云龙桥上的行人仍旧络绎不绝,粤东会馆也成为大北小学的一部分,昔日噼啪的算盘声,换成了琅琅的读书声,悄然融进了玉林的文化血脉。

  社区的文化圈 玉商的改变和坚守 千百年后,再看玉商文化,许多东西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今天的玉商已经比前辈们走得更远。他们飞速地适应时代的变迁,同时又牢牢守护着优良的传统,为玉林城市文化发展不断提供丰富的给养。

  距离粤东会馆不远的大成殿,是玉林孔庙的主要建筑、古时候文人士子心目中的圣地,是由当时的玉林官府联合商人们共同兴建。

  “那时候的捐助,主要是两种形式,一种是银钱,一种是米粮,因为玉林经济发达,人们经商致富之后,自然就会注意文化的需求,所以捐建了很多文化设施。”玉林市文化时空研究会副会长禤光铭介绍道。

  如今大成殿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安然坐落在古定小学的校园里。文化的藩篱早已被打破,再不是士林独享的特权,如同一阵春雨润物无声,播洒在群众的身边。然而玉商对于文化的热情始终未变。

  在位于玉林市城站路旁的江滨社区居委会,崭新的楼宇宽敞明亮,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和社区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分别设置了百姓大舞台、文体活动室、图书(电子)阅览室、道德讲堂、四点半课堂、电子书借阅机、综合宣传栏和文艺队,这就是玉州区着力打造的高效便民的“10分钟社区文化服务圈”,让群众能够在自家门口分享文化惠民的果实。

  在这一轮如火如荼的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玉商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其中。

  江滨社区居委会主任谢日林介绍说,江滨社区居委会新址的建设总投资约600万元,其中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建设的数额达到100万元。

  目前,玉州区的177支民间文艺团队,参与人数达到8300多人,都是由企业家、民间文艺骨干积极组建和群众大力支持的结果。

  无数个李恩阶一样的当代玉商,一如千百年来传承的那样,为城市文化的发展默默付出。也许,这就是“岭南都会”繁荣至今的文化密码。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