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街,是玉林市井文化的发源地。在这里,各地文化与玉林本土文化相融合,造就了一座独特的文化地标。(记者陈东摄)
云龙桥串连起南流江两岸,见证了700多年沧桑历史,成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多年来,李恩阶把唱春牛等精彩的演出刻录成碟向更多人展示,坚守着一方传统文化。
现年80多岁的李恩阶是玉州区的名人。说他有名,不仅仅是因为老爷子曾经叱咤商海,一手创办起远近闻名的乡镇造纸企业,还因为他坚持了几十年的文化热情。当年,正是他自掏腰包建起了陂头村艺术团,踏遍两广,让桂南采茶戏声名鹊起,成为玉州区闻名的民间演出团体。
都说玉林人善于经营、重视商业,事实上,优良的商业传统也在不断地反哺着城市文化。
据统计,在2014、2015年,玉林社会各界投入文化建设资金2.7亿多元,建成文化设施280多处,承办或赞助的文化活动200多场次。
如果一路向前追溯,那些早已消失在历史风尘中的商贾们,给玉林这座城市留下了太多无法磨灭的文化遗产。
玉商,自成文化一脉,其发源的起点就在今日的玉州区。一代又一代商旅在这片土地上苦心经营,创造了被史书誉为“岭南都会”的繁华盛景。
我们的特别报道,就从这里开始。
骑楼街的市井 玉商的根和魂
果然酒家是玉州区著名的老字号。
“我们酒家是20世纪30年代开业,一直经营到现在。可以说差不多有骑楼街的时候就有这家店。”果然酒家的经理吴桂琼自豪地说道。
以玉州路与人民路交汇处为起点,向东、西、南三面辐射,延伸至人民路、五灯坡、西街口、解放路、大北路等路段——骑楼街,就安安静静地矗立于此,不受岁月消磨。
这里是玉州区地理上的中心位置,更是玉林市井文化的发源地。在古老的年代,玉林商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五湖四海,外地的商贾也是在这里汇集经营。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将各地文化与玉林本土文化相融合,造就了一座独特的文化地标。
历经近百年光阴,果然酒家的生意至今非常红火。吴桂琼总结出了其中的奥秘:“在这条街做生意,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老字号,不是随随便便做的,不但要能打拼,还要讲规矩,要本本分分做生意,才能树立品牌。”
能打拼,守规矩。这是一种极为质朴的商业文化,却在悄然无声中浸润了骑楼街的一砖一瓦,让这里成为玉商文化的根、玉商文化的魂。
以骑楼街为交汇点,玉商文化和城市文化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从私利到公义 玉商的“贾”与“儒”
在狭小的办公室里,李恩阶谈兴正浓。他身后的墙上,各种奖章、表彰、证书贴了整整一面墙。
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奖状里最早的一张是1991年的企业工作先进工作者表彰,最近的一张则是2015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唱春牛)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老李把所有这些奖状,还有多年来游历的照片一张不落地贴出来,像是敞开了80多年坦荡的心胸。
在他看来,能用半辈子的时间做文化,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至于为此耽误了做生意赚钱,老李洒脱一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什么好说的。”
都说商贾好私利,儒者慕公义。但在玉商文化的发展脉络中,似乎始终有一条隐形的线牵连着“贾”与“儒”的身份转换,为这座城市留下一个个文化印记。
被誉为玉林八景之一的“南桥古渡”,所指的就是骑楼街南端不远的云龙桥。
从元朝开始,这座桥就屹立在商旅如织的南流江上,期间多次毁坏,都是在商人们的大力支持下得以修复。清朝嘉庆年间,云龙桥再次重修,玉林各界募捐白银七千余两,修复后的石桥平整坚固,串连起南流江两岸,沿用至今,成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骑楼街西边的粤东会馆,清朝初年所建。依托会馆,来自广东的商贾们与当地玉商充分交流融合,兴办义学、扶贫济困,开创和谐共生的商业氛围,携手造就了繁盛的玉林。
历经200多年,粤东会馆留存至今,是玉林不可多得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艺术精品。
时至今日,云龙桥上的行人仍旧络绎不绝,粤东会馆也成为大北小学的一部分,昔日噼啪的算盘声,换成了琅琅的读书声,悄然融进了玉林的文化血脉。
社区的文化圈 玉商的改变和坚守 千百年后,再看玉商文化,许多东西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今天的玉商已经比前辈们走得更远。他们飞速地适应时代的变迁,同时又牢牢守护着优良的传统,为玉林城市文化发展不断提供丰富的给养。
距离粤东会馆不远的大成殿,是玉林孔庙的主要建筑、古时候文人士子心目中的圣地,是由当时的玉林官府联合商人们共同兴建。
“那时候的捐助,主要是两种形式,一种是银钱,一种是米粮,因为玉林经济发达,人们经商致富之后,自然就会注意文化的需求,所以捐建了很多文化设施。”玉林市文化时空研究会副会长禤光铭介绍道。
如今大成殿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安然坐落在古定小学的校园里。文化的藩篱早已被打破,再不是士林独享的特权,如同一阵春雨润物无声,播洒在群众的身边。然而玉商对于文化的热情始终未变。
在位于玉林市城站路旁的江滨社区居委会,崭新的楼宇宽敞明亮,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和社区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分别设置了百姓大舞台、文体活动室、图书(电子)阅览室、道德讲堂、四点半课堂、电子书借阅机、综合宣传栏和文艺队,这就是玉州区着力打造的高效便民的“10分钟社区文化服务圈”,让群众能够在自家门口分享文化惠民的果实。
在这一轮如火如荼的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玉商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其中。
江滨社区居委会主任谢日林介绍说,江滨社区居委会新址的建设总投资约600万元,其中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建设的数额达到100万元。
目前,玉州区的177支民间文艺团队,参与人数达到8300多人,都是由企业家、民间文艺骨干积极组建和群众大力支持的结果。
无数个李恩阶一样的当代玉商,一如千百年来传承的那样,为城市文化的发展默默付出。也许,这就是“岭南都会”繁荣至今的文化密码。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玉林:“岭南都会”开启“海洋时代”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设立10周年,“北部湾速度”令人瞩目。参与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玉林由经济腹地走向开放前沿,由内陆城市变成临海城市。曾经的“岭南都会”,正在开启崭新的“海洋时代”。 【详细】
玉林:"岭南都会"插上电商翅膀 优质产品推向全国
玉林以商贸闻名,古有“岭南都会”之誉。当前随着“电商时代”的到来,玉林商贸业也展开双臂,依托“互联网+”逐步实现转型升级。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