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05日 来源:桂林日报 作者:余福州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这个题目是明人张鸣凤在他的桂林地方志《桂故》中提出来的。“今桂林”指唐、宋、明时所称的桂林,“古桂林”,则指秦南征所置的桂林郡。

  本来唐宋明时代的“今桂林”只是秦南征所置的“古桂林”的属地,“今桂林”的名称是用了秦桂林之名叫出来的,不是秦“古桂林”的翻版。可是自唐宋以来,许多人误认“今桂林”就是秦“古桂林”,所以张鸣凤就提出“今桂林非古桂林”的命题来匡正人们的认识。

  唐宋古人多误认

  唐宋之时桂林正式的行政区划名称是桂州、静江,但是唐宋人士非常喜欢将桂州、静江称为桂林,许多不了解桂林历史的人就认为这个桂林就是秦桂林。比如唐白居易朋友严谟到桂州任刺史,白居易作文《行严谟桂林制》说“桂林,秦郡也,东控海岭,右扼蛮荒”,意思是你要去上任的桂州是秦桂林郡,这个地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宋人的例子,如南宋汪应辰写的静江诗,首句:“秦皇开郡为桂林”,他认为秦始皇就在今桂林(静江)开郡。如白居易、汪应辰这样的混淆古今桂林的看法在当时很普遍。

  唐宋正式出版的地理志也混淆了古今桂林。比如唐著名的典制志《通典》在始安郡下记:“秦为桂林郡地”,认为始安(今桂林)是秦置桂林郡的地方。唐《桂林风土记》记桂州的历史沿革“按《地里志》,桂州,……秦始皇二十三年,发逋亡、贾人掠取陆梁之地为桂林。……是则桂林为郡久矣”,作者认为桂州就是秦所置桂林郡,置郡时间已经很久了。

  再如北宋初《太平寰宇记》在桂州的历史沿革中记:“秦始皇发诸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郡。”作者乐史也认为秦在桂州置桂林郡。

  北宋还有欧阳修的《新唐书·地理志》记:“临桂,州所治,……江源多桂,不生杂木,故秦时立为桂林郡也。”这一句说临桂是桂州的治所,有很多桂树,所以秦在桂州置桂林郡。这种认为临桂多桂树所以秦置桂林郡的看法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古代辨识有三人

  社会人士和地理专著都对古今桂林混淆不清,可见将古今桂林误认、混淆的现象很严重。于是古人中头脑清楚的人感觉有必要向社会说清楚,自南宋起,至少有三人对古今桂林做了辨识:

  第一人是范成大。他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在桂林任广南西路经略使。他有四部行旅笔记的地理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桂海虞衡志》。

  广南西路的治所在静江,当时有了别名桂林,许多人以为静江称桂林是因为多桂树,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告诉人们:“桂林以桂名,地实不产,而出于宾、宜二州”,即现今大家称呼的桂林是不产桂树的,桂林之名与桂树没有关系,桂树的产地在宜州和宾州。接下来他再指明:“今桂林郡治在零陵之始安,非古桂林也”,即现今桂林州府所在原本是汉零陵郡始安县,不是秦古桂林。

  第二人是王象之。他的《舆地纪胜》是南宋一部很重要的地理总志。他整理静江府的历史沿革有这么一句:“秦始皇略取陆梁地,是为桂林郡,桂林之名始此。按:《晋志》:秦置桂林郡,汉武更名郁林,乃今之郁林州,非今之桂林郡也,特桂林之名同耳”,意思是秦置桂林郡,从此有了桂林之名,到汉已经改为郁林郡,秦桂林已经不是现今所称的桂林(静江),只是名称相同罢了。

  第三人是明人张鸣凤。他是桂林人,他在《桂故》中专门来“辨今之桂林非古之桂林”。

  明张鸣凤时代的桂林距秦古桂林有一千六百多年,时间已久,糊涂的人愈多,人们更加分不清今桂林与古桂林。比如明人伍芳写的《重修桂林府治记》:“自秦置郡以来,公署在独秀山下,……”他就认为秦在今桂林置郡,郡政府公署在独秀峰下。其实桂林自汉置始安县才有公署,秦桂林郡政府公署怎么可能放在汉始安县呢

  张鸣凤“辨今之桂林非古之桂林”,主要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桂林原本是汉武帝所置的零陵郡始安县,汉以后始终称始安,这是史书都记载清楚不能混淆的。后来南朝梁将始安改为桂州,但是我们不应该忘掉原来的始安。认识的混乱从唐开始,唐代的志书不依照历史实际来说明沿革情况,使人见桂州的“桂”就以为是秦桂林。而造成这样的误认的原因,“此不涉史者之过也”,都是不了解历史状况的人的过错。因此他要梳理清楚,“用以取正”,向人们展示桂林历史沿革正确的一面。

  针对今桂林非古桂林这个问题,张鸣凤从多个方面引证考究、剖析辨识,既厘清桂林的历史沿革,又指明史籍记述的失误,再分析造成混淆误认的原因。清《四库提要》充分肯定了张鸣凤“考历代沿革,详列史志,辨今之桂林非古之桂林”的学术成就。

  三位古人为纠正人们对古今桂林的误认所作的辨析,总的要说清楚的是现今的桂林只是使用了秦古桂林的名称,名称虽相同却不是古桂林,另外现今的桂林与有没有桂树是没有关系的。从范成大算起有八百多年了,今天我们就不要再说今桂林就是秦始皇的古桂林,不要再说桂林因为桂树满城所以取名桂林,而更应该“用以取正”,向人们正确地介绍桂林的历史沿革知识。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