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12日 来源:百色新闻网 作者:杨通站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凌云讯(通讯员 杨通站)近日,笔者从凌云县文化部门获悉,凌云壮族72巫调音乐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继平果壮族嘹歌、那坡黑衣壮山歌后,百色市又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统音乐。

  凌云县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这里气候宜人、生态良好,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据史书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凌云壮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壮族先民历来有男耕女织的习俗,然而由于当时自然条件恶劣,天灾人祸以及病魔常常把壮族先民的生命夺去,心地善良的壮族妇女为抒怀悲痛、寄托哀思和理想,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慢慢形成了壮族妇女独人演唱的72巫调音乐。

  凌云壮族72巫调与该县的州府建制同龄,起源于宋朝,从做巫演变发展,逐步在各种生产生活过程中适用。它以该县七十二个人文和自然景点名称命名,以单人独立演唱为主要形式。演唱过程中往往配以绒扇、香包、铃铛、铜珠、脚踏声等为音乐配器。

  原始的72巫调音阶简单、唱法简洁,多以壮话叙事为主,寄托对死者的哀思,祈祷免灾除害、健康幸福,演唱的巫婆甚至能说平日不会讲的各种方言,与亡灵对话,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经过不断的演变,如今的72巫调已发展成为寄托哀思、表达理想、痛骂不平、歌颂爱情、歌唱时事等内容丰富多彩的壮族民间音乐,曲调上有欢快抒情、轻歌慢语的,也有悲痛凄切、摧人泪下的。演唱过程中在转调时以配器体现不同的风格和个性,优美的旋律无不体现出大自然美妙的灵动。

  凌云壮族72巫调具有很高的音乐价值,上世纪50年代,巫调《情比天还净》、《水源洞》等曾获得自治区专业民间文艺汇演一等奖;壮族72巫调音乐元素创作的《画里凌云》曾在广西第二届八桂群星奖文艺汇演中以原生态音乐荣获二等奖;72巫调音乐还出现在电影《红男绿女》、《歌谣》和戏剧舞台《蛇郎》的银幕上,广西艺术学院将巫调音乐编写为民族音乐视唱素材,以巫调音乐元素创编的歌曲曾多次获奖。

  为了抢救传承壮族72巫调音乐,该县原文化馆职工黄兰芬、唐远明付出了二十多年艰辛,遍访了全县尚存的壮族巫事老人,搜集了大量的故事、传说、图文、实物资料,并以此为据,采用原音调古壮字、拼音壮字、国际音标和汉译意等方法进行整理,于2009年3月编印出版了《凌云泗城壮族巫调》一书。该书保持了壮族巫调音乐的原来风貌和韵味,使得千百年来靠口耳相传的凌云壮族72巫调变成了文字资料,给人类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壮族文化研究范本。

  凌云壮族72巫调音乐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宣传文化遗产知识,加强文物保护力度,提升凌云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下一步,该县表示将以此为契机,加大对有重大影响的巫调音乐传承人进行关照保护;用录音、录相等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对凌云壮族72巫调音乐进行全面普查,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对巫调音乐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壮族群众及艺术家利用巫调音乐元素来创编新的乐曲和歌曲;积极引导青少年传习巫调音乐。全力促进凌云壮族72巫调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开发。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