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06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罗 琦 通讯员 宋潇潇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入学补助分两类

  申请流程 

  新生入学后,可享受4类资助政策 制表/何冬玲

 

  目前,我区今年的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已经过半,许多学生都陆续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而这一纸通知书,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来说,却成了“甜蜜的负担”——伴随通知书而来的还有高昂的学杂费。

  近年来,我区不断推出教育惠民政策,初步建立起从学前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全程覆盖、无缝对接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学生不因家庭困难失学。

  那么,针对这类新生的资助有哪些即将入学的新生怎样用好资助政策……日前,记者采访了自治区教育厅资助办主任农汉康。

  A

  入学前有路费和生活费:最高可领千元

  每年新生入学时,总有一些贫困学生为路费犯难。为此,我区专门针对此类大学生发放入学路费和短期生活补助。今年,自治区已下达两个补助项目:一是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润雨计划——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506万元;二是自治区财政安排的2000万元专项资金,可惠及3万多名贫困大学新生。同时,各地也将筹措资金用于贫困大学新生入学补助。

  农汉康介绍,其资助对象是已进入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参加我区普通高考并已获得高校录取并愿意就读的大学新生。在高中期间,学生先申请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获得录取的学生在填写相关表格后,由学校报同级资助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资助款将拨付到学生所就读的高中,由学校发放。

  入学补助分两类

  在区内院校就读的,每生一次性补助500元

  在区外院校就读的,每生一次性补助1000元

  B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国家政策提高贷款额度,我区新政策即将出台

  7月下旬,财政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出台政策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额进行调整,新标准为本专科生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则不超过1.2万元。

  那么,我区何时会进行调整记者了解到,由于中央政策刚刚出台,目前我区还在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目前,生源地贷款的额度标准是每生每年最高不超过6000元。在校期间,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由学生自行支付,贷款期限最长14年。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高专学生,以及第二学士学位的学生均可申请,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学生,也在政策支持的范围内。

  一部分学生在高职高专毕业后,选择“专升本”继续深造。对于这类学生,他们能否申请生源地贷款呢农汉康表示,如果学生所读的“专升本”是全日制普通本科,可以申请;若所读的“专升本”是成人本科或函授本科,则无法申请。

  申请流程

  01

  贷款人向户籍所在地的学生资助办提出申请,待审查合格后,双方签订合同

  02

  贷款学生携带贷款合同回执到高校报到,由高校填写回执并盖学校公章

  03

  于规定时间内送回户籍所在地的学生资助办

  04

  贷款合同回执报送经办银行审批后,发放贷款至学生银行卡

  C

  报到时:暂时缴不齐费用也能先入学

  一些贫困新生往往会有这种担忧:到大学报到时,会不会因暂时无法缴纳学杂费而不能按时办理入学手续

  对此,自治区教育厅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报到当天,学校一律先为贫困学生办理入学手续,经核实后,会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学生可直接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随后在所属系部报到点出示相关证明材料,提出办理申请即可。

  入学后,不少高校也会相应创造条件给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以便让学生减轻一部分经济压力。根据有关规定,学生在勤工助学时,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在校内,学生每小时酬金原则上不低于8元;在校外,学生酬金标准不低于学校所在地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最低工资标准,具体数额由用人单位、学校与学生协商确定,并写进聘用协议。

  学生在勤工助学前,须与有关单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书。

  新生入学后,可享受4类资助政策

  国家励志奖学金

  资助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校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每人每年5000元。

  国家奖学金

  资助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校特别优秀的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的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每人每年8000元。

  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为全日制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其资助标准分为两档:一等国家助学金为每人每年补助3500元,用于补助特困生;二等国家助学金为每人每年补助2800元,用于补助贫困生。

  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

  资助对象为全区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学生,包括当年考入普通高校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全区每年奖励4000名,每人每年5000元。

  制表/何冬玲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