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0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覃咏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自治区民语委副主任 杨启标(Yangz Gijbyauh)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语言文学系主任 博艾敦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庭望 

  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著名作家 黄佩华

 

  随着自治区成立纪念日12月11日越来越临近,全区各地出现越来越多各种民族语言播报的庆祝新闻,相关机构也在紧锣密鼓加快推进正确悬挂壮汉文书写的牌匾,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5周年庆祝活动呈现出一股浓浓的民族味,这与自治区民语委长年坚持不懈推动民族语文工作密不可分。

  壮汉双语挂牌随处可见

  细心的南宁市民已经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场合出现了壮语文字,南宁的“壮味”日益突显。

  今年5月,南宁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南宁市壮文社会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从2013年7月1日起,行政区划名称的标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名称的牌匾和印章,市、县(区)政府政务网站、政报的名称,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港口、码头、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场所名称的招牌、标牌,市、县(区)大型会议、重大活动所使用的标牌、横幅等同时使用壮、汉两种文字书写制作。

  其实,不仅南宁市市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壮文,我区除北海市外的13个市及其辖区内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等法定单位10639个,约占70%的单位已经使用壮汉两种文字书写单位名称牌匾,尤其是全区公安系统,将壮文全面导入各级公安机关的单位名称牌匾、基层派出所的指路标识等视觉识别系统,柳州市甚至做到了城区内的社区、小区警务室牌子都用上壮文。

  壮文使用越来越普及

  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民族出版社自恢复以来已出版壮文图书约3000种,总发行量约4000万册;《广西民族报》壮文版已出版3045期;《三月三》壮文版已出版发行163期。全区9个民族语电影译制点平均每年译制民族语电影30部,各民族语电影译制配音单位平均每年放映民族语电影4000多场,少数民族观众100多万人次。广西人民广播电台设置有“壮语新闻”、“壮语科技知识”等节目。广西电视台设有《壮语新闻》、《壮语报道》。县一级有融水、三江、上林、武鸣、靖西、田阳、东兰、宁明、龙州、凭祥等县(市)电视台开设本地壮语电视栏目。壮文版《反季节蔬菜的栽培技术》、《农家养猪》等一大批农业科普书籍,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群众手边的读物。壮文版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党和国家重要论著、政策法规,是民族干部开展工作的法宝。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壮文版连环画给壮族地区的孩子带来了欢乐。壮文版的《五年制小学教材》、《壮语文基础知识》等小学、初中、中师壮文教材达95种190万册以上。适合小学生的壮文版课外读物有3种2.5万册。中国首部大众普及壮语学习用书《壮语九百句》更是国内外对壮文感兴趣的人学习壮文的优秀读物。3届广西壮语演讲大赛、2次壮文文学奖评奖,激发全区各族群众和各阶层人士学习使用壮语文的热情。壮文越来越多出现在翻译、出版、新闻、广播、影视、学术研究中。

  壮文已广泛应用于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娱乐、学习中。

  双语人才遍布全区各地

  加紧人才建设,是自治区民语委工作的重点。广西壮文学校、广西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先后恢复壮文专业中专、本科招生。广西壮文学校从1982年起至今已培养6000多名壮文中专毕业生。广西民族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培养了一批壮语文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据统计已毕业900多人。此外,1983-2000年南宁、桂林、巴马、百色4所民族师范学校均开设壮文课,为壮文试验学校输送了一批批合格的壮汉双语文师资。各级壮文学校积极举办各种短期轮训班,已经轮训在职县、乡、村领导干部,中小学领导和教师、民间文学工作者、壮族歌手、地名普查员、应届大中专毕业生等6000多人。这些人才一直活跃在壮语文的教学、翻译、出版、新闻、广播、影视、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领域,推动壮文的应用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壮汉语言的交汇融合,我区一直加强壮汉双语教学工作。到2013年秋季学期,广西有35个县(市、区)开展壮汉双语教学,计有幼儿园108所,在园幼儿8323人;小学106所,在校学生32875人;初中20所,在校学生5312人。壮文在壮汉双语教学中真正实现“从娃娃抓起”,后续发展有了坚实的根基和土壤。

  学术研究推动民族语文发展

  壮文是经过国务院批准并在使用的唯一一种新创文字。为了推动1957年才问世的年轻壮文得到良性的发展,自治区民语委做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工作。仅近5年来就完成了“广西壮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广西壮文进校情况调查研究”、“边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和文化宣传专题调研”、“民族语广播影视节目译制情况调查”、“广西世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状况调查研究”等5大项调研工作。组织编撰并出版了《壮汉英词典》、《壮文基础读本》、《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方音词汇》、《广西通志·少数民族语言志》等书籍。完成“广西民族语文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和“壮语基本词汇规范”2个教育部立项科研课题。协助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研发《壮文校对软件》,填补了我国壮文辅助翻译软件领域的空白。承办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第三次术语审定会,研究确定了彝语术语翻译原则。组织防城港、百色、崇左等边境市民语部门开展边境地区民族语言文化安全状况调研。建设自治区民语委门户网站和国家东风工程项目之一的广西民族报网站等宣传和交流平台。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扩大了民族语文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去年6月30日在南宁市举办的首次壮语文水平考试,这是我国少数民族语文标准化考试的首次探索和尝试,切实推动新时期壮语文学习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发展。

  民族语文体现了各个民族特有的语汇世界、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段以及特殊的精神家园。综观广西民族语文的发展和变化,可以深刻感受到壮文的出现和应用,不仅给全国1900万使用壮语的人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而且浓浓的“壮味”使广西越来越显现出自己的个性。

  HAEUJSIM DAKDAIQ SAW VAH MINZCUZ

  请善待民族语言和文字

  自治区民语委副主任 杨启标(Yangz Gijbyauh)

  社会上有一些人对民族语文充满成见,往往会全然不管民族语文的存在和作用, 歪曲甚至污化民族语文。作为从事民族语文管理和服务的工作者,我一直认为,对民族语文发展事业应形成一个共识,要辩证地看待其存在和作用。

  一、多共识,多呵护

  1.要认识到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是我国民族工作和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要认识民族语文是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社会交际工具和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承载和传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广泛使用。我们国家一直注重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这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乃至国家语言文化安全的问题。

  3.要了解广西民族语文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壮族、侗族、苗族、彝族有国家批准使用的法定民族文字。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区是全国壮族居住总量最多的省区;也是全国瑶族居住总量最多的省区;毛南族、仫佬族、京族是全国民族成分独有独居民族。壮族、瑶族、苗族、京族、彝族等属跨境而居的民族,同东盟各国民族在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相通相近。所以,广西民族语文工作任重道远。

  4.要理清民族语言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使民族语文工作开展更全面、更具体、更有效。

  二、找准切点,适势而为

  保护、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相应领域的使用和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现代文明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因此,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须找准切入点,适势而为。

  1.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我区民族语文社会活动和民族语言本身进行干预、调整和管理,使其朝着正确、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构建我区和谐语言生活。确定国家语言、地区性语言、区域性语言、濒危语言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行政、教育、司法、媒体、服务等各个领域充分发挥、发展和取得实效,切实保障公民的语言权利和义务。

  2.发扬民主,科学制定我区民族语文工作领域的顶层设计。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制定《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提出了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的各项工作要求。据此,制定广西民族语文工作规划,应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制度建设规律,确保制定的规划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意愿,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3.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结合党的十八大奋斗目标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各项中心工作,作为全区民族语文管理机构,我们的重点工作应是组织社会各阶层人士,充分挖掘各领域资源,共同商议、研究、分析工作中的难点难题,把全国唯一省部级民族语文标准化考试——壮语文水平考试和民族语广播影视、民族文学创作与翻译、壮汉社会用字规范、世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研、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数据库建设、边境语言文化安全、广西跨境语言文字交流研究、工具书编纂修订、民语人才培养培训规划等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服务的重点。要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所掌握的资源,向党委、政府提出合理建议,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使我区民族语文事业健康发展。

  三、合力奋斗,有所作为

  为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拓展全区民族语文工作面,着重解决我区民族语文推行和使用共识问题,我倡议和拜托各届人士和同行多做以下工作:

  1.认清形势,多共识成合力,多努力共奋斗。

  2.整合社会力量,搭建平台,共同参与。多添干柴,少浇冷水。

  3.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作为。

  GOU LIJ DAUQMA BW

  我还会再回来的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语言文学系主任 博艾敦教授

  十几年前,我在参与编辑《世界语言的真相(2001)》这本百科全书的时候,负责编写的语言条目包括汉语、广东话、泰语等亚非语言,当然了,其中也包括壮语。从那以后,我就与壮语结下了不解之缘。2003年,我与我的研究生戴忠沛第一次到广西做田野调研,我们去了德保、靖西、田阳和南宁。当时恰逢“非典”,人们本该躲着不出门的,然而,我们所到之处,无一例外都受到了壮乡人们非常热情的款待,我们的调研也进行得非常顺利,整个过程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壮乡山美、水美、人更美。

  有了美好的开端,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的壮语研究也进展得很顺利。我分别申请到了香港大学、香港地区政府研究资助局的几个研究壮语的课题。我或我的研究团队成员每年都要到广西进行田野调研。我们不仅得到了乡民们非常热诚的接待,也结识了来自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三月三》等单位的许多热情的朋友,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我的壮语研究工作就不可能进行得这么顺利。

  2013年7月,我在离开香港大学赴维也纳大学就职之前,专程回到广西,与我的研究合作者、乡亲们(我已经把自己当做他们的一员了)、还有朋友们告别,我把它命名为“广西的感恩周”。谢谢你们!我现在身处欧洲,虽然空间上相隔遥远,但我觉得我的心还在壮乡这片土地上,我的壮语研究还会继续下去。我的朋友们,我还会再回到广西的。

  SAWCUENGH——DWG GIJ RENGZ HAENQ YENZGIU LIZSIJ VWNZVA BOUXCUENGH

  壮文——壮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得力武器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庭望

  壮文是研究壮族历史文化的得力武器,这是从事壮学研究的人们的深切体会。历史上由于没有壮文,常常遇到许多难题和尴尬,甚至争论了2000年也争论不清。

  历史研究离不开壮文。例如,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进军岭南,发生了秦瓯之战,率领西瓯军与秦军抗衡的是西瓯君译吁宋。史籍和学者多认为“译吁宋”是西瓯君名字,实际是尊称。壮人将君王、首领、大官称为yiz;ai是成年男子的量词,宋即cuengh,也就是壮、壮人。因此,“译吁宋”是yizaicuengh的汉字记音,近音而已。Yizaicuengh的意思是“壮人的君王”、“壮人的首领”、“壮人的大官”。

  语言研究这就更离不开壮文了。研究表明,壮语方言土语的差别主要是声母。例如鸟,有的地方叫做roeg,有的地方叫做Loeg。有的词仅是依靠汉语记录往往无法理解,如“那播”,用壮文表音是nazmboq, naz汉语常记为“那”,水田之意,知道的人比较多,但“播”是什么很难猜,壮文mboq就清楚了,原来是泉水之意。“那播”即泉水田。

  文学研究对壮文的依赖性极高。记录民间文学,尤其是记录民歌和民间长诗,壮文是得心应手的工具。古壮字古籍都必须整理成科学本,即一行古壮字原文,其下必须有壮文转写,人们才能够读。例如清代乾隆年间的《粤风》,其中的壮歌就必须这样译注。例如其中的一首壮歌:原文是“子挂勤违远,燕挂下游游。巴摆投生水,巴不里漤淋。有摆寻布慕,有不佐疼都,谁何秋依有。”壮文转写:fwj gvaq gwnz vienvien,Enq gvaq laj youyou.Bya bae douz seng suij,Bya mbouj leix noengz raemx.Youx bae cimh boux moq,Youx mbouj gyoh daengz gou.Caih hoz sou ae youx。汉译文:“云在上飘飘,燕在下悠游。鱼去投新水,鱼不理浊流。哥去恋新人,哥不怜到我,你自扪心头。”整个译注当中,壮文转写是关键。

  此外用壮文来翻译国家文件和领袖著作,翻译民法和刑法,翻译汉文文学作品,已多有成就。我的《壮文论集》是用壮文来写学术论文,余不赘述。

  HEN NDEI MBAWFAEX HEU

  守住一片绿叶

  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著名作家 黄佩华

  1987年深秋,我卸任县里的党务工作,来到位于南宁市星湖路北二里8号《三月三》杂志担任一名编辑,一干就是20年。2008年春天,我调到广西民族大学,摇身一变,由一个办刊人成了一名大学教师。

  回顾我这大半生,可以说我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民语事业,献给了《三月三》。同样,由于有了在《三月三》工作这些年的打磨历练,我的人生也才有了别样的精彩。《三月三》创刊于1983年,由自治区民委和民语委主办,是区民语委的直属单位。与别的杂志不一样,《三月三》拥有两个独立的刊号,不仅有汉文版,还有壮文版,两个版本刊发的内容不尽相同。汉文版主要刊发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民族民间民俗民语文化研究成果,而壮文版则主要刊发壮文文学作品,两个版本各有优长,相辅相成。《三月三》曾经汇聚了广西一拨颇具实力的壮族作家,先后有8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此担任编辑。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不仅文笔犀利,而且在地县部门都担任过一官半职,因为少数民族语文工作,他们怀着对民族文化的挚爱和人生理想走到了一起。

  在《三月三》工作期间,我们始终对壮、汉文版刊物一视同仁,倾注同样的感情和精力,使得一批又一批、一茬又一茬的少数民族作家、民族文化人从这块园地上脱颖而出,成为民语事业的栋梁之才。我自己除了不停歇地从事业余创作之外,还利用担任社会工作的便利,极力推助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积极推动壮族文学奖和壮文文学奖的评选,鼓动具有创作潜力的作家使用母语创作文学作品,使得壮语文学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评奖中占有一席之地,让壮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大花园中绽放光彩。

  GIJ SAEH GOU CAENNDANG YOUQ GWNZ MEIZDIJ MOQ DOIQGVANGQ SAWCUENGH HAENX

  我在新媒体上推广壮语文的经历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许晓明

  最近,笔者以“壮族在线”为用户名,在新浪微博上转载了广西民族出版社网站关于“广西壮汉双语教育壮语文必修课教材《快乐壮文》出版”的消息。几天之内,这条微博的阅读量就超过了一万,一方面显示了网络传播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公众对壮语文推广工作的关注。作为兼具“壮族在线”网站(微博)管理员、区民语委壮语文推广工作专家组成员身份的一位壮学研究者,我为当前壮语文推广发展工作渐渐燃起的火苗,感到欣喜。

  笔者9年前在区外攻读硕士学位时,学院几百名硕士生中,只有笔者一人是壮族,本人的壮族文化认同,是在被比较和比较中得以培育。后来,在查找壮族资料的过程中,无意中登录了壮族在线网站,当黄春燕的歌声在网站中响起,熟悉而温暖的母语随着音乐在心中流淌,笔者倾刻间泪流满面。如此直达内心的声音,成为笔者3年异乡孤独求学的精神支柱。于是,通过网站,结识了一群和笔者一样有区外求学和工作经历的年轻“贝侬”(壮语里意为亲戚或兄弟姐妹)。出于对母语的热爱和对壮文化的认同,笔者和众贝侬一起,利用网络这一年轻人最为喜欢的方式,以遵守国家相关政策为准绳,虚心请教壮学研究专家,学习壮语文、介绍壮语文,用壮文书写母语歌曲。这一方式受到年轻人的喜爱。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微信、微博、博客、网站等方式,投入到壮语文推广工作中。

  2008年8月,有贝侬在网络上免费开放壮语文课堂,笔者开始利用网络学习壮语文,经过十几个课时的学习掌握语音规律后,已经能够初步阅读壮文材料。现用的拼音壮文是比较科学的记音文字,音文一致,笔者由于有国际音标学习的基础,更能快速而熟练地运用壮文来记录自己的母语。掌握壮语文,对笔者学习其它语言也大有裨益。比如在学习越南语时,由于壮语和越语的音位系统具有相似性,因此很容易入门。

  从更大的视角看,壮语文推广的意义,在于保持中华乃至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在今后的“拾柴”活动中,笔者将努力继续运用新媒体,和众多致力壮语文推广的力量一道,促进壮语文推广工作“火焰”的熊熊燃烧,尽一名学者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应负的社会责任。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