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林雪娜 农琴倩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广西文场(资料图片)

 

  ■今日视点

  壹

  文场、渔鼓、零零落,你可曾听过

  说到曲艺,人们很自然想到东北二人转、相声、快板之类。但若在“曲艺”前加“广西”两字——广西曲艺,很多人就“懵”了。这种“说唱艺术”,广西到底有哪些

  “是谁家,铜琶铁板在江心唱月影儿浮波上——”广西文场的动人旋律,让陈秀芬的童年就在这种清唱剧类型的曲艺中度过。文场又叫“文玩子”、“小曲”,清道光年间由江浙一带传入,后与桂林方言融合,并受当地民歌、戏曲影响,形成广西最有代表性的曲艺。

  上世纪50年代,年少的陈秀芬常看到叔叔邀了一群文场的“耍友”到家里玩唱。她听得入了神,连作业也忘了做。趁着大人不在,她常偷穿戏服模仿曲目中的角色。由此,她对广西文场着了迷。长大后,她背着家人去报名“桂林市文场戏曲训练班”,凭着儿时偷学的技艺被顺利录取。由于流传民间的文场多由盲艺人传唱,陈秀芬与训练班同学请来盲艺人传教,加上训练班老师的教授,她们成了第一批将文场戏搬上舞台、正式演出的专业演员。1982年,陈秀芬演唱的广西文场《五娘上京》代表广西参加全国曲艺比赛,获得了一等奖。

  时光荏苒几十年,广西文场的辉煌一如这一代曲艺演员的年华渐渐老去。“现在的年轻人听见‘广西文场’这个词,多是一头雾水,更不用说传承了。”采访中,一位年过八旬的老演员感慨道。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转变,许多曲艺形式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濒临消亡。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曾有400多种曲艺演出,如今仍能演出的不到80种。除相声、评书、东北二人转、苏州评弹等,其余曲种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一些曲种已在人们视野中销声匿迹。广西可考的曲艺形式有五六十种,但多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和自生自灭的状态。比如汉族的文场、渔鼓、零零落,壮族的末伦、天琴等,瑶族的玲鼓,侗族的琵琶歌……很多人都未曾看过,甚至听其名字都觉陌生。

  贰

  “南腔”为何比不过“北调”

  人们对曲艺与戏剧往往容易混淆,相比戏剧的多样化,曲艺只是一种说唱艺术。但无论何样形式,相声、二人转这些玩意,即便不是北方人,也会耳熟能详。而广西的曲艺,受其地理位置、经济环境、历史条件、文化生态影响,没有全国知名的曲艺品种,也没有全国知名的曲艺大家,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

  对此,广西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蒙海宽总结了几个原因:生活习惯不一样,语言环境障碍,使得难以统一,更难以走出广西。没有专业的演出团体,观众没有欣赏专业曲艺表演的平台;没有专业的刊物,曲艺人员没有发表作品的载体多方面原因制约曲艺的发展。

  广西戏剧曾有八大剧团的阵势,曲艺这方面,则没有一个专业团体。此前唯一的桂林曲艺团,如今也与桂林市彩调团、桂剧团三团合并为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此外,就是县一级的文工团,夹杂曲艺的表演。无论舞台抑或晚会,冷门的曲艺只能是歌舞表演的茶点配餐。

  每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相声、小品必不可少。可以说,它们的繁荣得益于春晚这样全国性的大舞台。反观广西曲艺,多年来仅靠少数曲艺作者创作来支撑,靠民间曲艺爱好者的执著追求维持。由于缺乏作品发表园地和舞台演出机会,曲艺作者便缺少创作热情。

  靠口口相传的曲艺形式,传承人的问题成了制约曲艺发展的瓶颈。由于曲艺形式比较单一,说唱的功夫就要求甚高。加上广西曲艺有别于北方曲艺,多了武打的元素,因而对演员能文能武的要求就会偏高。“北方的二人转、相声等,能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真正代代相传的曲艺世家。”蒙海宽说,“我们很多曲艺人员则都是半路出家,基本功、文化底蕴等方面不够扎实,也没有专门的学校开设专业进行培养,因此很多曲艺品种后继无人。”

  叁

  天琴唱出新音调

  为改变曲艺弱化的局面,广西曲协将曲艺发展的重点放在少数民族曲艺,通过两年一次的广西曲艺文学奖,激发曲艺创作者创作。

  在连续三届的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中,广西选送的少数民族曲艺每次都获大奖,比如广西文场《春兰吟》、壮族末伦《蝴蝶歌飞》、京族弹唱《独弦情》。今年广西曲协还将主推壮族末伦曲目参加10月份在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

  少数民族曲艺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之余,也让人思虑一个问题,单靠评奖和展演发展曲艺,在本土并没有形成很好的文化氛围和市场,便会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感觉。毕竟曲艺来自民间,只有存活民间才是其生命价值所在。

  就曲艺本身内容形式而言,唯有加入新元素,适应现代艺术发展,才有可能被现代人所接受。

  “借鉴相声以铺垫性语言、评书以开场白形式、二人转以演员绝活来拉近观众距离。直奔主题的广西曲艺,在内容方面还要善于运用武打元素,更重要的是添加百姓所见所闻的东西。”广西曲协主席邱有源倡议,“创作适应现代的新题材,在曲艺音乐曲调方面进行改革,在保持其本质本真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技术进行推广;将曲艺引入艺术院校课堂,将产业人士引进开发曲艺市场。”

  如今较有发展的曲艺品种,都是想方设法在传统表现手法上力求创新,运用更加丰富的艺术手段,挤入现代观众视野。今年7月,广西曲艺节目《天琴的传说》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曲艺展演,获得优秀节目奖项。天琴是脱壳于广西曲艺的一种新形式,正衍变为非曲艺的天琴音乐传唱和艺术表演,在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大舞台上唱响。专业人士认为,这或许是曲艺能够在现代社会延续生命光彩的另一种方式。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