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14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蒋锦璐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杂技《圈操》精彩瞬间。

 

  

  ▲“南国之声”周末音乐会剪影。

 

  

  ▲木偶《白雪公主》剧照。

 

  ■今日视点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深水区”,国有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被形容为“攻坚战”、“硬骨头”。2012年8月,广西歌舞剧院、广西杂技团、广西木偶剧团转制为企业,与广西演出公司合并组建广西演艺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如何应对“攻坚战”改革的效果究竟怎样下一步的方向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一周岁”的广西演艺集团寻找答案——

  转变身份

  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命运捆绑在一起

  20岁出头的舞蹈演员刘韩基善,2012年进入广西歌舞剧院,短短几个月后就以拔尖的业务水平成功竞得大型舞剧《瑶妃》男主角。在绩效考核中,工作不到一年却拿到了相当于副高职称的工资。这在转企改制前,是很难想像的。

  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的问题。职工权益保障事关文化体制改革成败。

  “一开始人心慌乱、害怕饭碗没有保障,这些想法不可避免。但是改革势在必行。”集团总经理林燕飞说,“必须一手抓稳定,一手抓发展。在维护转制院团员工的基本权益、解决社会保障衔接问题的前提下,将演职员工个人的发展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通过机制创新和强化内部管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改革过程中,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我区国有文艺院团在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上给予大力支持。一是妥善安置了离退人员;二是继续拨付事业经费;三是安排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等,用于院团发展。刚刚下拨的500万元,就是为近20年来没有更换过乐器的广西交响乐团添置新“家当”。这几项政策有效维护了职工切身利益。职工能接受,政府能承受,集团减轻“包袱”轻装上路,广西歌舞剧院、广西杂技团、广西木偶剧团的“事业人”变“企业人”等一系列改革工作得以稳步推进。

  2013年6月,集团实现全员身份置换,全部职工纳入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在此基础上,集团破除了旧体制下平均分配机制,按照企业的要求加紧“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

  今年7月,绩效工资占60%的分配制度开始执行。业务和行政各自为列,练功、排练和演出全都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在“适才适岗、适岗适薪、按岗取酬”的制度引导与激励下,职工从比职称、比资历、比工龄,转变为比能力、比业绩、比贡献;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职工工资平均增加了33%,优秀演员的月工资收入比转企改制前增加1200~1500元。

  尽管也有个别演员调离,但集团的骨干和中层队伍几乎没有流失。通过培育机制和引进机制,人才队伍不断充实扩大。

  针对年岁偏大、不适应舞台表演的演员,集团通过转岗培训,使他们退出舞台后也能够有工作岗位。广西杂技团分别与广西艺术学校、扶绥县金英学校合作办班及建立培训基地,由杂技团演员担任培训老师;在全员竞聘中,用行政岗位“消化”转岗演员。广西歌舞剧院拿出舞美、服装、灯光、行政、营销等转岗岗位,并对转岗演员进行短平快的专业培训,使他们尽快达到岗位要求;有几位临近退休的声乐演员,转入资料室负责整理录音录像工作,在新岗位中找到了归属感。

  记者采访时,在广西杂技剧场看到舞台上热火朝天排练的竟然不是杂技。看到记者满脸疑惑,杂技团总经理李千能颇为得意地揭开谜底:“我们两个队7月初出发,分别在韩国、土耳其驻场演出。签了整半年合同,场地空出来,就出租了。”广西木偶剧团的院子也是静悄悄的。打通总经理叶青电话,她正带着演出团队赶赴机场,“我们的两支演出队伍,主打广西市场的刚做完‘暑假快乐木偶总动员’正在休整,出外省的这一支近两三个月都在深圳参加各种商演。”

  前不久,广西杂技团在50多名现有人员的基础上,又招收了50多名新人充实演出队伍。“别人总问我,养这么多人,行吗”李千能自信幽默地回答:“有人才有作品有市场——我看行。”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的状态和活力发生了质的变化。林燕飞进而感受到了在多年事业体制中未曾感受到的“省心”,“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命运捆绑在一起,大家目标一致——不仅要活下去,更要活得好。”

  转变观念

  围绕市场,找到了感觉找准了方向

  转企改制后,“市场”成为集团上下提及次数最高的关键词。创作、排练、演出、营销,全部围绕市场展开——大家找到了感觉,找准了方向。

  从“以我为中心”向“以观众为中心”转变。今年5月,“南国之声”周末音乐会专门召开了一场观众座谈会。座谈会开了一个多小时,观众踊跃发言,积极建议,甚至非常专业地点播想要听的曲目。对乐手来说,从来都是自己演奏什么观众听什么。由观众“点单”,这是头一回。“从第一场只卖出27张票,到现在拥有上千会员”,广西交响乐团团长王豫琢磨这个变化,就是“我们知道了观众的需要,看到了社会的需求。”广西杂技团与韩国演出商洽谈订单时,对方点名指要高难节目《浪桥飞人》。“放在以前,没有一年时间排不出来。现在我们4个月就排出来了,”李千能说。

  从“不讲投入产出”到“精打细算控制成本”。环保题材的《鲁鲁地球旅行记》是广西木偶剧团今年创排的新剧。过去创作这样一台大戏,剧组人员需要30余人。现在为了适应市场,减少演出成本,演职人员精减到18人。不外请“大腕”,充分调动本团力量。演员们一人分饰几角,甚至分担舞美、灯光、装台等工作。相对以前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现在尽管辛苦,但节约了成本,演职员收入也提高了。大伙儿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从“坐等机会上门”转变为“主动出击营销”。专题音乐会“菊次郎的夏天”锁定70后、80后观众,网络、微博售票达到总票房的60%。许多年轻人都是拿着手机到演出现场刷票。对于屡获国家大奖的精品音乐剧《桂花雨》,则用“古老誓言”、“执着守候”等关键词包装为“跨越时空的爱情大片”,爱恋专场、老年人专场、学生专场吸引观众各享其乐。连续9年的“暑假快乐木偶总动员”引入“全员营销”机制,今年的13场演出票房成绩为历年最高,演职员推票占据2/3强。

  变剧目为项目,从单一产品向多元经营转变。集团整合演出资源、演出场馆,以文化品牌建设介入教育、培训、创意、旅游等文化产业领域。广西音乐厅“南国之声”致力高雅音乐欣赏与普及,南宁剧场“演艺之夜”集中呈现国内外优秀剧目,广西儿童剧场“快乐城堡”营造儿童文化乐园,广西杂技剧场“南国炫技”主攻文化旅游市场。

  出人出戏出效益。集团成立不到20天便推出了2012“金秋演出季”,100天时间里,25台剧(节)目共上演125场,收入250余万元,近8万观众享受了这场文化大餐。集团2013年上半年各类演出458场次,观众约30万人次,收入约585万元,比转制前有所增长。

  一年来,集团为南宁演出市场带了“五多”:演出场次多了,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演出;演出内容多了,歌剧舞剧音乐剧先锋话剧木偶专场,颇有和一线大城市接轨的意思;演出场所多了,从南宁剧场发展到广西音乐厅、广西儿童剧场、广西杂技剧场纷纷启用,定位明确,各有所长;演出“接地气”多了,观众喜欢的剧(节)目越来越多;作为票房主力的年轻观众在剧场里越来越多。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