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6日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作者:龚文颖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广西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期间,记者在桂林探访新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文化遗产

  古迹常青靠保护 绝活不绝靠传承

  

广西文化遗产保护:古迹常青靠保护 绝活靠传承

  永福县相关部门计划对新晋“国保”单位永宁州城的城楼和道路进行修复和整治。

  桂林,历来是广西历史文化长卷上的一颗明珠,留下了众多古老的建筑和文人墨客的足迹。今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保”),全州县的湘山寺塔群与石刻,永福县的百寿岩石刻、永宁州城城墙榜上有名。6月20~22日,在广西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期间,南国早报记者随自治区文化厅工作人员来到全州县和永福县,一探这批“国保”单位的现状和保护工作

  现状:

  主体良好 “零件”受损

  20日傍晚,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全州县全州镇的湘山寺,夕阳斜照湘山,不少当地居民或在山中散步,或悠闲地在寺前乘凉。

  湘山寺留存有不少古迹,包括妙明塔、觉传和尚墓塔、大圆鑑翁老和尚塔、洗钵岩泉、石雕群,以及81方摩崖石刻等。记者看到,始建于唐代的妙明塔高7层,摩崖石刻分布于湘山的石壁上,总体保存较好。放生池石雕保存得最为完整,刻有龙、狮子、仙鹤等,大多数保存完好。但随着香客的增多,一些人乱烧香的行为,对石雕群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21日,天降大雨,记者来到永福县的百寿岩。这个拥有一个巨大“寿”字、100个字体各异的小“寿”字,以及19处宋、元、明、清、民国石刻的摩崖题刻群,在成为“国保”之前,早已成为知名的旅游景点,也吸引了不少香客。记者注意到,雨水沿着山壁流下,浸湿了靠近外侧的几处题刻。工作人员说,由于风雨侵蚀,一些石刻上的字迹开始模糊,再加上香火熏染,需要采取保护措施。

  位于永福县百寿镇的永宁州城城墙,也总体保持了良好状况。这处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的城墙,历经500多年,仍然保存了城墙、4座城门、2座石拱桥和部分护城河堤等。但据当地群众说,原本城门外铺着3米宽的青石板路,但在几十年前石板被撬走,铺了水泥路。记者看到,这条水泥路也严重损坏,雨天时坑洼泥泞,难以行走。

 

  保护:

  小心“洗脸” 适当开发

  显然,人们都希望在古迹上留下的是厚重的回忆,而不是烟熏和乱涂乱刻的痕迹。为此,全州、永福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想了不少法子,对这些“国保”单位进行保护。

  早在2002年,全州县政府便拨款对湘山寺塔群与石刻进行保护,添建了围栏,拆除了影响石雕群历史风貌的假石墙,撬掉了石雕群的水泥地面,并引水入池,恢复自然风貌。据全州县文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他们打算重点保护湘山石刻,并在不损害文物遗存的前提下,打造精品文化旅游项目。此外,还计划对湘山寺进行历史性恢复保护,例如对长期使用遗址一部分面积的全州高中实施搬迁等。

  永福县被当地居民称为“雨窝”,频繁的降雨对百寿岩石刻造成了侵蚀。21日,永福县文化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打算在岩壁上安排一些管槽,把雨水引流到别处,绕开石刻。而对于“入侵”百寿岩的众多香炉,则要把它们挪到旁边的广场,使石刻免受烟熏火燎之苦。

  永宁州城要做的保护工作也不少。记者了解到,这一段古城墙要接受加固和维修,把毁坏缺失的石块和砖垛修补上,将城门的门扇和瓦片等修好。为了让古城更像古城,相关部门还打算把城内和环城道路的路面铺上卵石,同时把一部分单位迁出古城,保留学校和居民区。

 

  传承:

  人人都是文化传承者

  除了探访“国保”,当地文化部门还热情邀请记者一行走访了其他文化遗产,原因是“这些东西同样值得珍视”。21日,记者一行坐船渡过灌江河,来到全州县全州镇枧塘乡白地头村的龟背山脚,这里有一处桂北传统建筑群。令人惊诧的是,这些建筑都是69岁的唐以金老人从各地“搬”回来的。

  唐以金说,2009年,因修建湘桂高速铁路,位于永岁乡的一座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的蒋仁禄宅将被拆除。老人听说后十分心痛,赶去将它买下,并在文物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将这组占地面积近2400平方米的古建筑按照原貌整体搬迁到龟背山下。从此,唐以金一发不可收拾,先后买下了5座古建筑(注:是私宅,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其中3座为清代中后期建筑,两座为民国时期建筑。

  在蒋仁禄宅,几名工人正在干活。有30年经验的木匠邓师傅照着老人画的图案,一凿子一凿子地雕着一扇花窗,并指点着上面的雕花说:“这是老鼠,多子多福;这是兰花,兰桂齐芳……”唐以金老人解释说,因为老宅子的一些部件已经损坏了,要请工人做新的补上。老人还说:“我想收集100座古建筑,打造一个桂北传统古建筑文化展示园,让更多人参观和体验。”为此,他搭上了毕生积蓄,但这些钱仍远远不够。

  比起老人语气里隐隐约约的遗憾,永福县林村的村民们提起村里的“老宝贝”——彩调,更多的是自豪。彩调堪称“草根艺术”,唱腔动听、舞姿优美、语言诙谐、剧情通俗易懂,在永福县广受喜爱。

  22日,记者一行来到林村,正赶上村里的彩调队在为下个月的彩调大赛排练。在一班乐手的演奏下,年轻的林利香、林燕几个人唱起了传统小戏《舂米》。“三天不唱,全身不舒服。”林利香笑着说,她们十四五岁就拜了师,平时做农活,闲时跟师傅学曲子。队员们说,当地人办酒席、过节都喜欢请彩调队助兴,有些队一年能演出上百场。林燕说,县里一向支持彩调队,曾拨了9万元给林村彩调队添置设备。其他人补充说,县里给了30万元,为20多个业余彩调队买了音响、乐器、服装等。

  队员们又继续排练,在“咿咿呀呀”的月琴和锵锵的锣声中,台下一名小婴儿酣然入睡。大家说,能把彩调当催眠曲的,说不定又是一个彩调传承人呢。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