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15日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作者:王建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近日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壮乡和歌》是一部展现广西各民族全新形象的优秀之作。这部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联合摄制的电视文献纪录片,以民族团结为主题,通过《团结之桥》《崛起之基》《文化之光》和《和谐之路》等四集,对广西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和谐之路进行了热情赞颂和理论阐释。

  全而深是《壮乡和歌》思想魅力的反映。该片再现了广西各族人民努力奋斗,通过“团结之桥”,打下“崛起之基”,点亮“文化之光”,踏上“和谐之路”,取得了全面繁荣发展的伟大成就,树立了广西崭新的现代化的民族形象。

  该纪录片深刻之处在于:(一)立足高。全片站在全国层面和国际背景上观照广西,揭示出广西的民族团结对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发展的巨大作用,表现了诸如宜州市合寨村建立全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的进步意义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国际影响。(二)开掘深。它并非停留在民族团结的表面,而是深入到广西悠久的历史当中,或纵向梳理,把握党的民族政策之一贯精神;或今昔对比,展示广西繁荣昌盛的发展脉络和光辉业绩。例如,片中通过红军长征至龙胜向瑶族同胞写宣传标语时,将“猺”改为“徭”;1965年周恩来提议并经国务院批准将僮族的“僮”改为“壮”。历史上的两个一字之改,昭示出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的一贯尊重,始终遵循和坚持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这种民族政策在当代推动了广西和谐发展,逐渐走向现代化,创造辉煌。于是,《壮乡和歌》不仅是党的民族政策在广西实践的结晶的真实反映,激发广西各族人民的自豪感与自信心,而且还是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示范教材,具有典型性的价值与意义。

  美而活是《壮乡和歌》艺术效果的呈现。这部文献纪录片虽然理论色彩浓厚,但并不枯燥乏味。其“美”一方面来自于对八桂秀丽的山水风光的细腻表现。另一方面,它的“美”也来自于对壮乡雄浑厚重的社会人文的如实记录。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合成了民族团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壮乡和歌”。其“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叙述生动。编导者运用故事化的手法讲述典型事例,并有意将镜头对准当代普通百姓,不但以他们的平凡人生与命运反映广西民族团结的普遍性,而且还因为下调视角,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营造出一种审美的新颖性与亲切感,因而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二是画面鲜活。全片的亮点既在于荧屏画面色彩斑斓,光影优美,富于动感,又在于穿插了大量珍贵的鲜为人知的历史镜头,不但使得陈旧的历史事件变得形象鲜活,成为这部电视片的新看点,而且还与当代影像形成鲜明的对比,创造出艺术张力,增强了可视性。三是细节真实。编导者在进行艺术表现时,特别注重细节的运用。或从小事切入,进行各集过渡转换。如《文化之光》通过人民币中的桂林山水图切入到对广西民族文化的展示。或以特写镜头聚焦于景致或人物的细微之处,如铜鼓装饰之一蛙,鼓楼上之一瓦,田野中之一花,海滩里之一蟹,使之放大,加以突出,创造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或在故事中加入细节,以增加其真实性。例如,1958年毛泽东在南宁考察时看到一座高出屋顶的烟囱问:“这是什么厂”随同考察的广西领导人回答说是“砖瓦厂”。毛泽东笑着风趣地说:“你们广西还算有一家工厂嘛。”这一细节顿时使故事生动活泼,既说明了当时广西工业的落后,也为国家援建广西做了铺垫,因而令人印象深刻。丰富的细节使得这部电视片更为细腻丰满,凸显真实的质感。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