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覃世默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曾梁卿给人的印象是乐观、阳光、善良。这个上林县镇圩瑶族乡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老师、同学和村民眼中,是懂事、孝顺的孩子。

  11月29日,下午4时50分一放学,曾梁卿就出校门搭三轮车往家赶,在路上颠簸一个小时才到家。放下书包,曾梁卿先是切猪菜、喂鸡,然后生火、做饭、炒菜……那娴熟的动作让人难以把他跟14岁的年龄联系在一起。

  曾梁卿在3岁时,父亲突然患病离世,不久母亲又离开他远嫁他乡,留下哥哥和他与年老的奶奶生活。家境的改变使曾梁卿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家里家外,力所能及的事他都得心应手。

  晚7时许,开饭了。曾梁卿先盛一碗放到奶奶面前,把筷子递到奶奶手中,然后给奶奶夹菜,最后才给自己盛饭。饭桌上,他总不时地往奶奶碗里添菜。

  “这孩子很懂事,让我放心。”奶奶不停地夸自己孙子,眼光充满怜爱。老人告诉记者,农忙时,孙子就会背起背篓,沿着窄小过道,走到后山去帮她采桑叶。每当她劳累了一天坐下休息时,孙子一边帮她梳着头发,一边和她聊天,聆听她的叮嘱。每周准备返回学校时,孙子总是恋恋不舍地和她道别。

  同是镇圩瑶族乡初级中学二年级学生的蓝川家境与曾梁卿一样,在他3岁时,父亲因修车发生意外导致瘫痪,母亲撇下父子俩远走他乡,留下孤苦伶仃的他们相依为命。周末回家蓝川就在父亲的修理店里帮忙,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亲自给父亲擦身、洗脚或按摩。

  曾梁卿、蓝川的感恩美德受到了全校老师的一致好评,成为学生们争相学习的榜样,也是学校最有代表意义的“孝老爱亲”事迹。学校把两个孩子的事迹拍摄成电视专题片,并在全校展播,树立起美德典范,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向榜样学习。

  “开展感恩教育,主要是让孩子们从肯定他人、欣赏他人、赞美他人开始,培养他们知恩-感恩-报恩的良好心态,为以后回报家庭、回馈社会打下基础。”镇圩瑶族乡初中校长蓝耀宗说。

  在镇圩瑶族乡初中,洒扫应对,感恩励志,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请来有关专家对同学们进行“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还经常开展一系列“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今年3月份,学校还成立了由教师与学生9人组成的特别宣传小组,8次深入到龙贵、佛子等村,走进曾梁卿、蓝川“感恩美德”的少年家庭,弘扬时代美德,树立道德标杆。活动中,该校全体师生还踊跃为贫困学生捐款,共筹得爱心款5000多元。

  各中小学纷纷通过组织座谈交流、文艺演出、读书征文、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多种生动活泼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系列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为了让文明感恩种子植入孩子心中,上级有关部门也积极支持协助上林县开展感恩教育。10月17日,由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南宁市图书馆和上林县图书馆举办的“道德讲堂”来到上林县明亮镇中心学校,为这里的500多名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感恩教育课。11月1日,中国引领教育专家讲师团的专家走进上林县民族中学,对全校师生和学生家长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感恩教育。

  “这些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感动中受到教育,从而学会感恩父母、老师与社会。”上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韦炳彪说,感恩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圆故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