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06日 来源:右江日报 作者:许忠壮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当前最大的民生就是教育”,在靖西县采访,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都不约而同地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

  地处边陲的靖西县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人们一直沿袭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多年来,人们把读书看作是提高素质、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教育在这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于是,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让学生享受平等教育在这里就成为了最大的民生工程。

  “好的学校都要被挤爆了!”

  每到开学前,许多家长为把孩子送到哪个学校甚至哪个班级绞尽脑汁,人们甚至形象地把这个称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那些拥有优质资源的学校就成为了争夺的对象。一位校长说,每到开学期间,甚至可用“惨烈”来形容。

  “过去每到开学期间,我的手机都不敢开,因为谁都想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来,方方面面的人都在通过各种途径来打招呼,都要被挤爆了。”靖西县实验小学的一位领导对记者说。

  靖西县实验小学是县城条件较好的学校,在没有实行分片区招生之前,该学校不堪重负,大班额的记录不断被刷新,只有54平方米的教室,人数最多的时候有80多名学生,连教室门都无法正常开关。这样的大班级,不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并且这么多学生,老师怎么可能顾得过来,更别提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了。

  2004年以后,靖西县的城镇化进度加快,原服务区居民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纷纷到各开发区购房或建房居住。靖西县城区人口已从改革开放前的2万多人剧增到现在的12万多人。城市人口剧增与教育配套设施滞后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其中城区小学服务居民范围仍然是1969年以前所建的学校规模,基本沿袭了生源自由择校、远近混杂就读的招生模式。改革开放后,也没有增加新建或扩建学校。由于居民跨社区迁移情况很普遍,学校服务区域已经模糊不清,给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同时,大量外来进城务工人员的涌入,致使大量的非城镇户口儿童随之涌入县城学校就读,导致城区学校学生班额超编严重,班均学生人数高达60人以上,最大班额数竟达80人以上。

  与此同时,那些条件较差的学校却没有招到足额学生,比如靖西县第五小学,原来是靖西县新靖镇管辖的一所村级小学,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周边环境复杂。学校只有一幢低矮的教学楼,活动场地不足、教学设备紧缺,百余名学生。住在周边的村民,宁愿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其他学校就读,也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该校就读。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圆故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