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5月0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杜蔚涛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我在电话中把我写的《善良,让她如此美丽》念给张琬云听,问有没有不是事实的地方。她说没有,但又惴惴地说:“就是觉得你把我写得太好了,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

  我说,我写是因为被她感动了。万一见不了报,我只有自己把文章打印出来,给她作纪念。她很高兴,说:“好啊!不能见报没关系,我本来就不想。”

  那一刻,她的真实和质朴再一次感动了我。

  曾经听过一个段子:一位大富翁,坐在温暖豪华的大饭店里享受美食,发现窗外有个乞丐在寒风中瑟缩,显然又冷又饿。富翁顿生怜悯,不忍再看,于是,他拉上了窗帘。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大多数人并不缺少一颗善良的心。可是,扪心自问,是不是我们的善心都能化作善行为什么我们的同情往往仅限于一声叹息,最多也就是“拉上窗帘”

  善意是精神的,善行则是物质的;同情是情感上的共鸣,真正的同甘共苦,意味着损失自己实实在在的所有和所得。往往,我们的善意和怜悯,只停留在意识的层面而没有付诸行动。

  然而张琬云用4000多个日夜的坚持,完成了自己从善心到善行的实践,把不忍变成了不弃。她不张扬、不图回报,甚至浑然不觉,一切出于自然。

  有人会说,张琬云照顾的是自己的亲戚,事迹不够感人。是的,张琬云的举动,既不算尽孝也不属感恩,她只是把自己的善良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然而正是这分平淡,这分坚持,这分不以为然的付出,诠释了这位普通女工身上的人性之光,至善至美。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圆故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