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1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周仕兴 刘小梅 魏 程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深入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13

 
 
  在不少人看来,埌东是南宁市最繁华的片区,地处埌东核心区的埌东小学,硬件设施亦理当在南宁市名列前茅。
 
  但其实不然。走进普通的校门,一幢4层教学楼,平凡无奇,诸多教学设备仍在完善……在周边的繁华映衬下,难免相形见绌。
 
  然而,这所学校却声名远播,每年都有各级领导及区内外考察团慕名前来参观,甚至吸引了新加坡教育考察团远道而来。
 
  “主要得益于在软件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该校校长李中指着教学楼上的几个字“爱满天下”,一语道出“天机”:近年来,学校以爱的教育为核心,以爱育爱,润物无声,在孩子心中播下恩德的种子,走出了一条感恩教育常规化的路子。
 
  以爱育爱: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

  “孩子变化太大了!”学生家长如是说。
 
  过去,顽皮、逆反、厌烦……这些词广泛被家长用来形容自己的孩子。但入校学习后,变得懂事了、乖顺了,“就像换了一个人”。
 
  秘诀何在?是因为该校老师都懂用爱来感化教育,让爱满校园,爱满天下。
 
  在教育战线,曾流行“生源决定论”。而埌东小学的生源,城中村、周边小区及农村进城务工家庭各占1/3。如何让这些孩子和谐相处、携手共进?该校的教育理念认为:给孩子的生命涂上爱的底色,让他们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五(2)班学生阿秀(化名)刚入校时,总是躲在一角,极度孤僻,一声不吭。难道这孩子不会说话?班主任覃燕维疑惑顿生。在一次手拉手活动中,一位同学触碰到阿秀的手,她立刻惊叫着哭起来。
 
  覃老师装作没事似的,上前去拉着阿秀的手。但这一“拉手”,着实让覃老师一阵揪心:阿秀的手冰冷,且瘦得仅剩“皮包骨”。
 
  覃老师担心,便拨通家长电话,没想到却不是“家长”,而是阿秀的伯父。原来,阿秀曾被父母遗弃,儿时营养严重不良,与同龄孩子相比,个子明显矮小,瘦骨嶙峋,被视作“怪人”。
 
  “不能放弃这苦命的孩子!”此后,覃老师有意亲近阿秀,精心营造平等氛围,让同学们感到她没有与众不同。经过半个学期的“无声教育”,终于有一天,阿秀开口说了声“老师好!”现在,阿秀和同学打成一片,每天都乐呵呵的。
 
  这一经历,让覃老师更明白了:爱的教育,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对此,四(1)班班主任周士球深有同感。班上有位叫小喜(化名)的女生在作文中写道:我爸总是打我,我恨死他了!平时,小喜和男生“势不两立”,谁要动她一下,她拼命也要还击两下,绝不认输。
 
  通过家访,周老师了解到该生家长有重男轻女思想,便与其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另一方面,找小喜谈心,告诉她要努力学习,使自己更优秀,让爸爸为女儿骄傲。如今,小喜已走出心理阴影,学习一天天进步。
 
  不抛弃、不放弃,正是这种以爱育爱的教育,让孩子心中洒满阳光充满爱。

  知恩感恩:感恩的心用行动来表达

  感恩教育,不能流于形式,需“对症下药”。
 
  二(2)班学生梁嘉伟叛逆好动,上课从来没有坐定;因家境较好,他浪费成性,没喝完的牛奶随地倒洒,课本随便乱撕乱扔。
 
  为“治住”这孩子,班主任阳洁召开一次班会,播放灾区孩子的艰苦生活。一段视频播完,整个班泣不成声。此后,梁嘉伟也慢慢变了,每次喝牛奶,他都一滴不剩,喝完后还把盒子收集起来,卖后捐助给灾区。
 
  一次活动,改变了一个孩子,教育了一个班级。在埌东小学,以活动为载体进行感恩教育,已形成机制。每年的“三八”妇女节、教师节、母亲节,都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时机。
 
  今年“三八”节前夕,学校开展了一次感恩活动,要求学生为长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如做家务、洗洗脚、制作贺卡、唱一首歌、捶捶背等,表达感恩之情。
 
  学生黄欣跃平常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三八”节这天,她主动给妈妈端来洗脚水,帮妈妈洗脚,妈妈感动不已,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孩子,你长大了!”
 
  六(1)班学生潘咏意的父亲长年骑摩托车给人送货,风里来雨里去,积劳成疾。但咏意平时很少注意父亲,在学校开展“感恩父母”活动后,她才真正注意到父亲的背影。
 
  有一次,父亲推摩托去修,扭伤了腰。咏意看到后,飞奔而出,跑到药店给父亲买药。她说:“父母为我们创造那么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呢?”
 
  各类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知恩感恩氛围。去年12月,学校开展“小孝星”评选活动,将23名“小孝星”的事迹进行展示,激发了更多孩子的孝心。
 
  别具用心的德育作业,是该校推进感恩教育的又一举措。每年寒暑假,学校都布置一份特殊的德育作业,内容通常包括“爱父母”、“访习俗”、“巧理财”等,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去完成——德育作业,在学校和家长之间搭起了共同育人的桥梁。
 
  恩德传递:让爱满心中爱满天下

  为爸妈捶捶背、揉揉肩,编织“爱心手链、书签”……这是对长辈的感恩。
 
  上课认真听讲,不捣乱,帮老师拿教具,给老师送一颗润喉糖……这是对老师的感恩。
 
  在埌东小学聆听感恩教育的点点滴滴,令人欣慰感慨。而同学之间互助互帮的两个故事,更令记者感动不已。
 
  女生谢雨芹的腿不慎被车撞伤,行动不便,班上男生黄发宁、梁绍禹便轮换着每天背她上下楼,个子差不多大小的孩子,背上4楼,再背下4楼,一背就是近一个月。
 
  帮同桌接尿倒尿,一帮就是3年,而且还在继续帮下去……这就是三(2)班学生吕泽邦。
 
  小龙患上先天肌无力症,无法站立,每天都是妈妈送到学校。妈妈走后,老师和同学便接下照顾小龙的“接力棒”。
 
  同桌吕泽邦便是其一。从一年级起,吕泽邦就和小龙同桌,小龙尿急了,他拿来矿泉水瓶,接好再拿去厕所倒掉;而为小龙挪位置、交作业、翻书本,早已习以为常——吕泽邦,成了小龙的另一双手脚。
 
  一个11岁孩子的故事,感动了无数成年人。去年,吕泽邦被评为“广西好少年”。拿着奖状,他一脸稚气地说:“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奖励我,我只不过是帮帮我的同学。”
 
  按学校常规管理,高年级都安排在高楼层,但为方便小龙,学校特意把这个班安排在一楼靠洗手间的教室,直至毕业……
 
  正是从学校层面到每一个师生都以身作则,使得这所学校随处溢满爱的氛围,知恩感恩的接力棒在无声传递。
 
  “将感恩教育融入课堂,推行生活教育,形成办学特色。”李中校长告诉记者,此前埌东小学持续多年的家政教育,提高了孩子为父母分担家务的技能,更培养了他们体谅父母辛苦的感恩之心。如今,学校对家政课进一步深化,推行生活教育,让孩子在感恩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圆故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