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06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卢容兰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小胖墩”、“眼镜娃”,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认为,“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既是百年大计,又是当务之急”。(3月11日《中国青年报》)

  为了解决这个“当务之急”,杨桦委员在两会中提出了诸多建议。其中一条便是要加大体育课比重,确保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

  其实,针对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问题,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曾下发文件——《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要求各地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

  规定是有了,但实施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去年9月14日,教育部公布对15个省(区、市)129个县(市、区)的监测显示,四年级、八年级校园体育课及体育活动不足率分别高达56.5%、76%;而另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2%的小学、初中和13%的高中能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杨委员今次再度关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其热情和良苦用心确实可敬。但是,单纯地增加体育课比重,是不是显得有点“治标不治本”

  众所周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面临巨大升学压力的同时,一方面,学校看重升学率,对体育课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家长着急,为孩子增设课外辅导班,甚至连幼儿园家长也有了“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种种因素,使得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被忽视了。

  尽管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很多,但这却是其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关键原因。

  在人类社会中,每一个行为的主体都是人,而行为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的活动。管理心理学认为,个人行为的改变需要经过三个时期,其中第一个时期就是解冻期,又叫“醒悟期”,即认识到应该破坏个人原有的标准、习惯、传统及旧的行为方式,应该接受新的行为方式。

  而今,想要改变学生整天在书山题海中忙碌的学习方式,进入到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需要学生的醒悟,家长的醒悟,学校的醒悟,更需要社会和国家的醒悟。

  当素质教育真正到来之时,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解决还会远吗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圆故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