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26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郑彬昌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贵州省遵义人万清,10年前来到河池市金城江区六圩社区谋生,靠收破烂养家糊口。六圩社区居民没把他当外人,不少居民直接把废旧物品送给他,他平时家里需要人帮忙,邻居也从不推辞。

  万清一家的生活渐渐稳定宽裕后,给社区22位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派发一个100元的红包,表达感恩之心。生活实现稳定宽裕,与万清的勤劳吃苦肯干分不开,更重要的,是当地居民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他、帮助他,才使他有时间、有机会站稳脚跟,并得以发展。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万清把居民的帮助感于心,化于行,送个红包给社区老人,包不大,但情义深重。其与社区居民的互帮互助,足以提升六圩社区的道德“温度”。

  今年自治区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在全区开展感恩教育,此提法引起有关中央媒体关注并加以报道。而在全国两会上,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道德建设,也成为代表委员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

  能帮就帮、互帮互助的故事,在我区各地和谐社会建设中屡见不鲜,也频见于新闻报道。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念,既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关键环节,亦是文化强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一个和谐、稳定、具有高度道德自律与文化自信的社会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速度必会受到影响与抑制。也因此,在广西“五区”建设中,强化道德教育与道德建设十分重要。这其中,开展感恩教育,是一个不可越过的环节。

  近年来,媒体报道了许多与道德、感恩有关的新闻。比如:“深圳年轻公务员殴打父母,还称无所谓”事件;江苏镇江一私企老板掏出30万元资助100名寒门学子,春节前夕,他收到无数祝福贺卡和短信,竟无一条是这100名大学生的……

  把许多事件放在一起分析思考,让我们意识到,部分人道德意识弱化、道德界限模糊、道德标准降低,使助人为乐也成为稀有之事。道德的“温度”越来越低,感恩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感恩意识的缺失,不仅是对坚守道德原则者的伤害,加速扩散“道德冷漠综合症”,更会降低甚至消融道德的自律约束与激励作用,影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遵守与执行。从这个角度来讲,漠视感恩教育,实际上是对善德之举的一种扼杀。开展感恩教育,应成为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施恩不图报,是“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体现的是一种胸襟、气度和品德,获得的是助人的愉悦与精神满足。但这并不等于说,受助者就可以不感恩、忘恩,“窃喜”沾了一个大便宜,甚至负义而敲诈、劫掠对方,颠倒是非对错,理直气壮地撕破道德底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企业感激顾客选购使用自家产品,就应该把产品做得更好,质量更优,服务更周到,不感恩于顾客的信任与惠顾,把顾客当作砧上的肉,自会假冒伪劣、坑蒙骗诈,只恨劫掠不够;干部感激群众把公共管理权交给自己,感恩于心,就会摆正位置,恪尽职守,干好工作;不感恩于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托付,以权谋私,对待工作不负责任等,自是必然。

  帮助他人,怀揣的是一种能帮就帮的良好愿望,体现的是自身的文明修养和道德水平;受助者感恩于心,推己及人,亦乐于助人,才能够形成助人为乐的良性互动,温暖社会,推动社会更加和谐。所以说,不管帮助大小、多少,帮助他人并传递帮助,就是在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就是在参与道德建设。雷锋、全国全区道德模范、劳动模范、优秀党员标兵身上,无一不体现着这种感恩、知恩、回馈社会与他人的道德力量与精神境界。

  也因此,开展感恩教育,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坦然接受帮助,并传递帮助的“温暖”,社会成员才能够自发地动员起来,凝聚力量,达成共识,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由此,我们乐见广西开展感恩教育,这对于“五区”建设,有大益。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圆故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