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刘廷智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地处桂西北的东兰县,属国家级贫困县,长期以来,贫穷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人口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

  治穷先治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跨入新世纪以来,该县牢固树立“抓好今天的教育,就是赢得明天的繁荣”思想,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使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内外借力办好大教育的愿望:继通过自治区教育“普九”、“普实”验收后,2007年7月又代表广西接受国家教育“两基”验收,并被评为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先进地区。

  集中财力办大教育

  该县整合有限的财力和教育资源办好大教育。一是集中两年的财力,投资1314万元将民族中学整体搬迁到第三开发区重建。民族中学原来占地仅8.5亩,全校仅有1栋教学楼、1栋学生宿舍楼和两个篮球场,在这狭小的空间里,近1200名学生,学生做操要隔日分班轮流进行,有的班甚至被安排在教学楼走廊进行。整体搬迁重建后的民族中学占地面积达56亩,是原来的近7倍,学生数也增加到1850多人。二是有效利用和优化教育资源,对全县中小学校布局进行调整,2003年以来,先后撤并5所小学附设初中、64所村级完小和123个教学点,而学生数200人以上学校则由34所增加到65所。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今年又投资2600万元整体搬迁职业中学,筹建职业教育中心,预计在明年9月可投入使用。

  据统计,2003年以来,该县财政教育拨款达2.3亿元,全县100%的村级中心小学有教学楼,98%的教学点有砖混结构教室,全县中小学校D级危房全部消除;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均达标。

  全民参与办大教育

  办好教育在东兰是另一种形式的人民战争,千千万万的干部群众有力出力、有物出物、有钱出钱,全县上下群情涌动,积极投入建造教育大厦的洪流。

  三石镇泗爷小学原来只有一间20平方米的泥瓦结构的学生宿舍,一间30平方米的学生厨房也已摇摇欲坠;几年来,学生们提心吊胆地在危房里煮饭,一有风吹草动,老师就吹哨报警。时任县长、现任县委书记杨斌获悉后,立即到有关部门现场办公,解决8.2万元给该校建房。时任县委副书记、现任县长黄光华发现周乐小学存在地质灾害,便立即协调资金,将该校搬迁到安全地带重建。

  一把手以身作则,各部门紧紧跟上。县直130多个单位皆积极关心学校工作,共为村级完小捐资300万元,兴建和维修校舍4560平方米,兴建球场14个,添置了一大批课桌椅和学生床架。

  干部带头干,群众拼命干。东兰镇百豪小学缺乏建筑用水,该村群众用马到红水河运水,为教学楼备足施工用水;武篆镇中心小学扩建需要征用群众良田,群众知道后,主动划出1亩田地,并自动出工进行平整。据统计,“两基”攻坚期间,群众积极投工投劳达1.78万个工日;因群众自动降低甚至放弃征地补偿费,项目学校节约征地开支达80万多元。

  外联内引办大教育

  在精心组织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基础上,东兰还千方百计对外寻求帮扶,呼吁区内外仁人志士帮助东兰办教育。

  驻澳部队、海军南海舰队、自治区经委、广东省珠海市教育局、东莞市团委、东莞市万江区和南城区、港台慈善机构以及自治区驻东兰支教队等后援单位纷纷向老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累计为东兰教育捐款达1000万元,捐物总价值300多万元,建成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25栋,总面积18250平方米,添置了大批教育教学设备,直接受益学校36所。自治区经委先后投入87万元,援建委荣小学和大同中学,使两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得到全面提升;广东省原副省长匡吉为改变家乡教育落后面貌而四处奔波,为东兰教育引资达423万元;大学生志愿者张秋文也引进了300多万元建校资金。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丹子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