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5月0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 尹华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为迎接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一部反映壮民族英雄瓦氏夫人的30集电视连续剧《瓦氏夫人》即将投入拍摄。日前,在由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百色市政府、自治区老作家学会主办的《瓦氏夫人》剧本评审研讨会上,与会的张声震、潘琦、蓝怀昌、梁庭望、何丹、韦苏文、潘荣才、苏长仙等众多专家学者表达了令人振奋的心声,要把《瓦》剧打造成与之地位相称的影视大作,为壮民族的发展和腾飞鼓与呼。

  《瓦氏夫人》一剧由出版过长篇历史小说——《西去的使节》的广西籍壮族作家梁越执笔。新人担纲,不落窠臼,是此次《瓦》剧搬上银屏的一大亮点。梁越在自己的博客上对创作《瓦》剧坦陈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全剧应该沿着有见识的土司夫人——家族英雄——壮族民族英雄——中华英雄这一轨迹展开故事,表现和升华人物。“思田之乱”使瓦氏夫人将家族的命运、桂西壮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终使瓦氏夫人的抗倭壮举成了她生命中最灿烂的一笔。从此,在中国的历史上,壮民族之精神成为一笔伟大而宝贵的财富。

  追抚历史,瓦氏夫人的抗倭壮举本质上就是壮民族的抗倭壮举。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中国沿海频频遭受倭寇侵扰,明朝廷多次派兵征讨都是以惨败告终。年近花甲的瓦氏夫人不顾自己年迈体弱,毅然请命应征,请求带兵抗倭,被授予“女官参将总兵”,开赴东南沿海前线抗倭。瓦氏夫人率俍兵骁勇善战,抗倭“三战三胜”,威名大震,被朝廷封为“二品夫人”,群众赞誉她为“石柱将军”。

  梁越介绍,剧本着重反映壮族文化心理和壮族氏族风情,比如对歌、壮族歌舞、祭始祖布洛陀、过四月八敬牛节、壮族敬酒歌、婚礼、抛绣球等等,要充分展示明代壮族地区的民俗风情画卷。除此而外,女人是情感动物,瓦氏夫人并不例外,她的名字叫岑花。花一样的女人,不描写她的爱情是不可能的。明史上记载瓦氏夫人事迹时是个表象,说瓦氏夫人和她的丈夫感情不好,这是不懂女性和不懂壮族文化心理所造成的误区。本剧所塑造的瓦氏夫人丈夫岑猛,基本上还原了历史上的他的真实形象。岑猛本人应是有一个有作为的地区少数民族首领。正因为冤死于思田之乱初起,瓦氏夫人尽管没有生过孩子,只有过继的名义上的儿子,却守寡数十年,抚育丈夫的孙子、曾孙,一心要为丈夫洗清冤屈,洗清家族冤屈,进而形成了巨大的爱国热情,只有这样的渐次递进,瓦氏夫人的个人品格才令人信服。本剧的前四集基本是在表现她和丈夫岑猛两人的爱情及绚丽迷人的民俗地域文化,矛盾冲突基本交织在其父亲和岑猛之间、及父女之间,并为后续矛盾冲突埋下伏线。本剧还原了岑猛的真面目,可以说是对壮族历史人物评价的一个进步。

  同时,本剧着重对当时壮族地区历史现实的进行刻画,如俍兵的出征动员,土司府练兵、铜鼓的运用等等,力争做到有机地穿插在全剧之中。为了使艺术性和历史性、学术性、民俗民族文化的表现得到较好的统一,要保证每个场景、每段民俗、每个人物、事件都要求有根有据,要尽可能地利用近年来的壮学研究成果。比如,敢壮山作为壮民族最大的民间祭祀地在剧中要有充分的反映。土司家族的图腾,其实也是壮族各部落的图腾物,将这些大量的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瓦》剧中,可以使世人重新认识广西。瓦氏夫人的汉族老师陈师爷不仅把壮族的山歌提高到先秦诗经等同的高度,也在抗倭时期发动江浙百姓慰问瓦氏俍兵起到了重要作用。早年的师生情,到后期抗倭战场上的重逢,是相当动人的场景。正是由于接受了汉文化,瓦氏夫人的抗倭才自觉地提高到中华民族统一的高度。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丹子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