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围墙无限大的“校园”
这是一所没有围墙、“校园”无限大的学校;
这所学校的学生年纪小的与一般大中专学生没什么两样,年纪大的则比教授还要大;
这所学校知名度还不算高,是国家承认学历的正规中等职业学校……
这所学校名叫广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另一块牌子叫广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既从农民中招生实行正规教育,培养拥有中专文凭的农民,又对广大农民进行普遍的实用技术培训。
别小看这所面向农民的中专学校,从2006年起,就开始承担起广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的重任,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农业厅和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当年就招收了6552名农民骨干进行培养,2007年又实现新的突破,在全区招生6645人,超额33%完成自治区下达的5000人招生任务,超额121.5%完成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下达的3000人招生任务。在全区369所中专学校招生中名列第一,在全国41所省级农广校中排名第七。
至此,广西农广校农民中专在校生达到13197人,在大批量培养“文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中脱颖而出成为主阵地。
不过,这主阵地并不是通常印象中的大中专校园,而是区市县农广校体系及其星罗棋布地分散在八桂大地的许多教学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基地”或者称“教学点”,有的设在当地党校、职校、技校,有的设在农业部门内,有的设在企业事业单位里……更多的现场教学是在种植示范园(区)、养殖示范场、加工生产区、农产品市场……
广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就是这样运用分层管理和分散教学的模式,在全区市县分校和教学点,实施就近办学就近授课,使农村学员不离土、不离乡、不离岗就近学习,边务农边读书,不出县、不出镇甚至不出村就能获得正规教育培训,拿到正式文凭,使农民学员边学边实践边致富。
未毕业先创业的“骄子”
这些特别的学员,演绎出更加特别的现象——许多人不等毕业已经创业,没拿文凭就先赚了钞票。
靠山吃山。环江县水源镇龙运屯的岑江转和韦向度夫妻俩,思恩镇清潭村下哨屯韦美凤和杨龙母子俩,都参加函授中专班学习,夫妻同窗,母子同学。他们学会了小蚕共育技术,建立小蚕共育室,实行科学养蚕、科学管理,从过去每批共育20多张到现在的每批共育200到250多张,每年养蚕纯收入就有10至15万多元,还带动了同村一批同学养蚕致富。
马山县金钗镇龙塘村巴更屯学员兰海飞,参加农广校学习后,大力发展养猪业,在“百名农村中专实用人才创业示范工程”支持下,贷款扩建了母猪场,母猪饲养量增加了80头,发展到156头,年出栏仔猪达2700-3000头,商品肉猪400多头,设有良种公猪人工配种站,年纯收入80万元,成了当地的养殖大户。
靠海吃海。临海的钦州市钦南区尖山镇犁头嘴村学员庞逢春,在农广校学习掌握了一套养虾技术,不但自己养虾获得成功,还热心对村里其他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来自沙埠镇平艮村的学员黄先荣,参加农经班学习后,把学习掌握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应用于自己办的农家饭店,使饭店效益不断提高,规模也不断扩大,现在安排了20多人就业。
靠中心城市更有优势。南宁市江南区教学班的吴文赶学员,被选为班长,他“利用职权”成立“延安镇种植业协会”,把全班38名同学全部发展入会,以此为核心再“招兵买马”,将会员发展到300多人,联系户1000户。利用协会这个组织,他带头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和农业新技术,组织专家开展田头培训,为农户提供农药、肥料,并无偿提供技术服务,联系客商销售产品,建立稳固和畅通的销售渠道,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该协会先后荣获“自治区星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首批南宁市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自治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一边学一边用的“读书”
广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农民中专班办学目标是:每办一个班,形成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造福一方群众,促进农村发展。因此,为用而学、边学边用的特点非常突出。学校把他们的做法概括为“五抓”——
抓队伍,固基础。各市、县分校共聘任教师894名,其中,专职153人,兼职741人,正高7人,副高129人,中级职称628人,初级职称111人;班主任137名,其中部分乡镇班班主任为乡镇党委组织委员;选任学生干部548名,大部分为村“两委”干部;大化、合浦、环江等10多个县还专门对聘任教师进行上岗培训,提高授课水平。
抓基地,促保障。据统计,全区初步确认了140个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兴安、柳江、环江等县还专门挂了牌,初步形成农广校的教学实习(实训)体系。
抓课堂,出成效。各地狠抓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好经验。一是授课内容讲究针对性;二是教学方式注重实效性,理论知识讲授与生产过程结合起来,形象、直观,学员结合生产流程学理论,记忆深刻,效果好;三是师生互动,一些地方还请学员中的技术能手现身说法,介绍经验,身边的典型用农民自己的语言来讲,很有说服力。
抓实习,强技能。环江、象州的蚕桑班,兴安葡萄班,青秀区的食用菌班,其中许多学员家庭产业较好,就直接在自家的生产基地实习,既把学到的技术用于家庭生产经营,又在生产中进一步提高技能。马山县畜牧班学员兰海飞既是村兽医又是养猪专业户,他主动吸纳学员到自己的基地实习,把养猪经验传授给同学。钦州市分校直属甘蔗班、上思县分校甘蔗班设在糖厂,学员都是糖厂原料基地技术指导员,在课堂上学了技术就在自己指导的原料基地一边实习,一边指导蔗农生产,直接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企业也很满意。对于家庭产业基础不牢、又缺乏门路的学员,许多分校精心组织,统一安排到教学实训基地实习,普遍感到收获很大,效果很好。
抓创业,促致富。作为广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主管部门,自治区农业厅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组织实施品牌创建“双百工程”(即百名农村中专实用人才创业示范工程、百村品牌产业培训工程),为有理想、有胆识、有一定技能,但又缺乏资金的学员提供扶持,栽培他们成为当地致富带富的领头人。“双百工程”引来全区127名学员申报,经审核78名符合条件的学员获得批准。参与实施“百名农村中专实用人才创业示范工程”的学员,每位获支持1000元以内的贷款贴息,78名学员贷款总额度超过100万元,全部用于创业致富,增加产值1037万元,新增纯收入149.2万元,户均新增纯收入1.64万元。
“直通车”“三进村”的成果
广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广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承担着对广大农民普遍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职能。这种大规模的面上培训,成为招收“文凭”农民群众基础。
“科技入户直通车”,是深受农民欢迎的“流动的政策宣传车、流动的科技大讲堂和流动的技术服务站”。2007年,6个县6辆直通车行程11万多公里,深入村屯826个,开展培训973次,播放音像资料936次,发放培训资料24.8万份(册),共培训24.6万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行程1.1万公里,进村增加246个,培训增加90次。
“三进村”,即“人才培训进村”、“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是农广校和培训中心及其体系的常规性培训工作。2007年,全区人才培训进村共培训农民128.78万人次;培训教师进村4.5万人次,其中土专家2.8万人次;媒体资源进村受教育42.58万人次,辐射教育培训100万人次。举办现场培训7003场,农家课堂专业大户培训9676期,赠送书籍19.47万册,光碟2.1万张。
据了解,这个“无围墙无限大”的学校和培训中心,正在继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不断完善农广校和培训中心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农村中等实用人才培养工作,让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落到实处。
可以预期,面向“广阔天地”、面向最广大群体的这所学校、这个中心、这项事业,同样会有着更广大、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宁明县城中镇中心小学举办端午节系列活动
6月7日—11日,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宁明县城中镇中心小学组织举办乡村学校少年宫2021年“情浓端午,粽香校园”端午节系列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主题队会、书画及手抄报比赛、包粽子比赛等。 通过活动 【详细】
2021年高考拉开帷幕
6月7日,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高中,一名考生在教室前经过。当日是2021年高考第一天,广西柳州市融安县设立55个考场,1571名考生参加高考。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时间为2021年6月7日至2021年 【详细】
广西融安加快为市民接种新冠肺炎疫苗
6月3日,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大型临时接种点,医护人员在为市民接种新冠肺炎疫苗。连日来,广西柳州市融安县通过设立新冠肺炎疫苗大型集中接种点,动员和发动市民尽快接种新冠肺炎疫苗,为市民发放新冠肺炎预防知 【详细】
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 百色市人民医院开通“健康直通车”汽车站专线
3月8日,百色市人民医院与百色市城东客运中心之间“健康直通车”开通运行,这是继百色市人民医院到百色市火车站之间免费便民“健康直通车”开通后的又一便民举措。 当天,百色市人民医院 【详细】
广西河池:金城江区第六届“千里杯”青少年足球赛开赛
10月29日,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六届“千里杯”校园足球赛现场。10月29日,参加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六届“千里杯”校园足球赛的运动员在激烈角逐。10月29日,参加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六届&ldq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