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为《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演出的群众演员之前,阳朔县阳朔镇木山村20出头的莫桂才,是附近众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之一。而今,他白天是家里餐馆的小老板,晚上则穿着民族服装去演出,有时还兼职做导游,他说:“这样的日子,以前做梦都想不到!”
莫桂才是广西众多依靠文化致富的群众之一。在建设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广西正在探索一条以政府为主导、以整合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为核心、以特色文化项目为载体、以农民为建设主体、以富裕农民为中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文化致富”新路子。
“依靠文化能致富吗?”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陈映红说,在实施“文化致富”工程之前,广西组织专家深入基层进行了调研,总结出了广西各地依靠文化致富的五种模式。
“阳朔模式”,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品牌、推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文化项目带动型;“靖西模式”,以绣球和壮锦等民族文化产品为依托,使之项目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民族生态文化型;“恭城模式”,以发展民族民俗娱乐文化为特色,开发生态旅游、建设富裕家园的休闲文化旅游型;“北流模式”,以农民自办文化节为载体,科技“搭车”引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文化型;“横县模式”,结合本地农业资源、以文化知识致富。
阳朔县阳朔镇木山村位于风景美丽的漓江河畔。以前,莫桂才的父亲在山上采石做加工、在河里捕鱼捞虾,村里莫桂才这样的年轻一辈大部分都外出打工。
“采石加工有一定的环境污染,还会破坏周围的自然景观,靠捕鱼捞虾致富的可能很小,外出打工虽然收入还行,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守着天下绝无仅有的山水,却不能很好的利用,实在是可惜。”从技校毕业后外出打工、经历了“闯世界”的莫桂才,这样评价父辈们的经营“山水”的方式。
2004年,由政府部门和企业联合推出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在阳朔正式公演,莫桂才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印象·刘三姐》火起来之后,到阳朔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人来了总得吃饭歇脚,我就跟家里提议,办个农家餐馆,这绝对是零污染的绿色赚钱方式。”2006年,莫桂才从深圳回到家乡,成为《印象·刘三姐》的600多名群众演员中的一个。
做群众演员月工资400多元,有时兼职做导游,一次收入四五十元,还能好好经营家里的饭馆,莫桂才现在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今年莫桂才家新修了一间三层的楼房,加上装修,总共花了60多万元,莫桂才说,这些钱大部分都是近几年做导游、经营饭馆的收入。
记者在莫桂才家的“莫老爷农家饭馆”看到,竹林掩映中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院子就在河边,河水清澈,用红土、原木、陶罐、麻绳装饰起来的饭馆朴素而别致。
“以前村里80%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现在有这么好的挣钱途径,外出打工的人几乎都回来了。”莫桂才说,现在村里人也“与时俱进”,参与旅游开发的意识不断增强,办农家餐馆、唱山歌赚钱,轻松而愉快。
记者采访了解到,《印象·刘三姐》这一文化项目不仅使莫桂才这样的农民发家致富,对促进阳朔旅游业及整个经济的发展也产生深远影响。2005年阳朔县接待中外游客350万人,去年全县接待游客450万人,留宿游客85.2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20%,拉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
陈映红说,在一些农村地区,很多群众不仅仅只满足于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等基本文化活动,更多农民表达出掌握科学文化致富技能、依靠自身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增强市场开发能力的渴望。
近年来,广西各级政府部门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把文化致富工程纳入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从今年开始,广西利用各地文化资源和最新科技成果,寻求文化服务与农民致富项目、农村优势产业开发、乡风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共实施了116个各种类型的“文化致富工程”试点项目。
武鸣县“三月三”壮乡歌圩“节庆文化致富型”、鹿寨县寨沙镇下寨屯突显当地村民致富技术的“蚕桑文化推动型”、防城港市港口区光坡镇红星村强调地域特色的“边海文化旅游型”……在已有的“五种模式”基础上,广西各地不断探索新内容和新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模式。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文化建设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一年来广西‘文化致富’工程的富民成效说明了这一点。”陈映红说,文化与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因赋予了文化价值而得到提升,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文化本身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产业,越来越显示出文化生产力对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以前‘送文化’到农村,是解决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文化需求,但要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种文化’才是根本。”陈映红说,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新型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和群众的“主体地位”,这样的“种”法,文化才能根深叶茂、开花结果。
新靖镇旧州街是“绣球之乡”靖西县的绣球生产基地,当地绣球制作有700多年的历史,在政府部门引导下,过去这个壮族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信物,如今已成为远销海内的精美手工艺品。全村500多农户、近千名妇女,几乎都从事绣球制作,每年当地农民销售绣球的收入约200万元。
正值农闲季节,旧州街的妇女却都没闲着,三五成群凑在一起做绣球。在朱祖线的家里,记者看到了近千个面料、图案、体积各异的绣球,有一些绣球还绣上了奥运吉祥物福娃,做工精致、漂亮。
“现在靖西绣球的名气越来越大,村里接到的定单越来越多,定单有全国各地的,还有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村民们利用农闲时节做绣球,一年下来也能有几千、上万的收入!”“绣球王”朱祖线说。
然而,随着绣球产业越做越大,村民也遭遇了发展的瓶颈:作为较为原始、规模较小、缺乏现代市场营销手段的地方小产业模式,面对日益增多的国内外定单,渐渐显得力不从心。
“绣球之乡”村民的难题,如今已成为广西正在攻克的课题。目前广西有关部门正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建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从经营管理、创意策划、中介营销以及研究培训等多方面全面进行人才培养,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陈映红说,为贯彻落实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继续推进广西“文化富民”过程,广西将利用先进理念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挖掘传统产业、传统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完)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宁明县城中镇中心小学举办端午节系列活动
6月7日—11日,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宁明县城中镇中心小学组织举办乡村学校少年宫2021年“情浓端午,粽香校园”端午节系列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主题队会、书画及手抄报比赛、包粽子比赛等。 通过活动 【详细】
2021年高考拉开帷幕
6月7日,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高中,一名考生在教室前经过。当日是2021年高考第一天,广西柳州市融安县设立55个考场,1571名考生参加高考。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时间为2021年6月7日至2021年 【详细】
广西融安加快为市民接种新冠肺炎疫苗
6月3日,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大型临时接种点,医护人员在为市民接种新冠肺炎疫苗。连日来,广西柳州市融安县通过设立新冠肺炎疫苗大型集中接种点,动员和发动市民尽快接种新冠肺炎疫苗,为市民发放新冠肺炎预防知 【详细】
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 百色市人民医院开通“健康直通车”汽车站专线
3月8日,百色市人民医院与百色市城东客运中心之间“健康直通车”开通运行,这是继百色市人民医院到百色市火车站之间免费便民“健康直通车”开通后的又一便民举措。 当天,百色市人民医院 【详细】
广西河池:金城江区第六届“千里杯”青少年足球赛开赛
10月29日,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六届“千里杯”校园足球赛现场。10月29日,参加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六届“千里杯”校园足球赛的运动员在激烈角逐。10月29日,参加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六届&ldq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