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0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谌贻照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9月29日,由柳州市歌舞团呈献的广西民族音画剧《八桂大歌》在长沙市湖南大剧院上演,动感十足的舞蹈、风情浓郁的广西各族民歌和民乐、绚丽夺目的民族服饰让赶来长沙大饱眼福的三湘观众叹为观止。这是八桂大歌全国巡演的最后一场演出。在现场观众沸腾的掌声浪潮中,这场宣传广西、宣传柳州的文化传播活动完美谢幕。

  “土生土长”的舞台艺术精品

  2002年初,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时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提出,广西要创作一台体现壮、苗、瑶、侗、京五个少数民族风情的舞台精品剧目,以此打造成为代表广西艺术形象的代表性剧目。

  自治区党委、政府把这一重任交由柳州市委、市政府具体实施,并要求这台剧目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一流的艺术精品,夺取国家级大奖,并在全国开拓演出市场,提升整个艺术表演团体的运行平台。

  柳州市接到这一光荣使命后,立刻行动起来。从2002年5月3日起,柳州市组织了强干的创作阵容,整合了包括全国著名编导、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钢在内的全国著名专家与广西本土创作人员一起开始策划、采风、创作;从2002年12月18日起,柳州市歌舞团全体演职员全力以赴加紧排练。经过半年多的精心打造,2003年4月5日,全新的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在柳州文化艺术中心首演。

  许多荣幸观看首演的柳州市民和文艺界人士至今还对当时的“艺术震撼”记忆犹新:400多盏绚丽多彩的效果灯光把全部场景渲染得淋漓尽致,高保真三分频音响把每一个美妙的音符都几乎毫无损耗地送到观众的耳朵里。舞台上,百名来自不同少数民族的演职员用几十首质朴甜美的民歌,串起“劳动篇”和“爱情篇”两部画卷,每一首歌就似一段生命历程,每一段舞就如一幅生活的素描,展示广西各民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和生命理想。本土化的舞蹈、民族器乐、多达四百款民族服饰、七十个面具、绣球、晒禾架、大榕树等极具广西符号的布景道具,以音带画、情景交融,用多姿多彩的崭新的艺术样式,构成一幅幅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节奏跌宕的画面。

  著名剧作家张仁胜连连道好:《八桂大歌》立意非常好,“用人民的歌声礼赞人民的生活”;中国最优秀的编导把一些最重要的艺术观念性的东西跟我们本土化文化资源进行非常好的组合;广西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在扶植本土文化方面做得相当好。

  文艺评论界惊呼:广西新世纪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登台了!

  独特的“柳州文化现象”

  《八桂大歌》于2003年4月成功地首演后,从此在八桂、在华夏大地刮起了一股“美丽旋风”。

  该剧目在2004年一年内连冠国家文化部“文华大奖”、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十台精品剧目”、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剧目”的三大最高荣誉,实现了广西文化人上个世纪的梦想,填补了广西舞台艺术历史上的空白。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此之前,柳州市歌舞团已成功承担了中国第一部大型民族音乐剧《白莲》的创作排演任务,该剧先后荣获国家文化部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等,被誉为代表广西二十世纪舞台艺术最高水准剧目。作为一个地市级剧团,柳州市歌舞团在短短不到5年内翻开了广西文化崭新的篇章,荣获了国家人事部、文化部颁发的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创造了独特的“柳州文化现象”。

  现在,《八桂大歌》、《白莲》已成为宣传柳州、宣传广西的文化品牌,一张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两台精品剧目的成功,同时也成就了柳州市歌舞团的品牌,成就了本地一批排演重点剧目的主创人员、策划人员、艺术管理人员和演职员队伍。

  把广西的美丽展现给全国观众

  《八桂大歌》是一幅幅场面动人的“音画”,是歌声与画面的组合。舞台上总是情景交融,这样的结构在全国尚属罕见。

  《八桂大歌》首演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就提出:《八桂大歌》不仅仅要在柳州、广西的舞台上频频亮相,还要到全国各地演出,走出国门去演出,参加国内外各项大赛及评比活动,“把广西的美丽展现给更多的观众”。

  事实上,《八桂大歌》诞生以来,就以柳州和广西文化使团的身份在国内甚至国外飞歌传情。从首都北京到塞北高原,从东海之滨到长江两岸,从港澳地区到东盟的越南,很多城市都留下了柳州文化使者的足迹,播下了广西风情。该剧目还先后走进军营、农村、社区、校园和厂矿为部队官兵、农民工、大中专院校师生、工人等做专场公益性演出。

  2006年4月6日,具有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是省会城市会堂(剧院)网络优势的全国会堂(剧院)理事会的近20家经理,及文化传播机构负责人汇集柳州,在柳州宾馆商讨利用院线网络独有的资源优势,运作柳州市《八桂大歌》等精品剧目在全国巡演。

  当时已运行6年的全国会堂(剧院)理事会的会员单位,均属文化部门的下属机构,具有演出策划能力强、舞台设施齐备、服务管理专业规范等优势,在演艺界具有良好声誉。该理事会还具有运作海内外文艺院团各类演出的丰富经验。

  当晚,柳州市文艺工作者在柳州文化艺术中心向与会者献演了民族音画《八桂大歌》,演出得到一致好评。各方当即达成共识:剧目具有市场运作的质量、效果和影响力,通过双方各自独有的优势走市场合作经营,定能闯出一条“双赢”新机制。

  从2006年6月起,《八桂大歌》开始唱响全国会堂网络,成为宣传广西、宣传柳州的一张最为亮丽的文化名片。

  《八桂大歌》创造了我国舞台艺术的收益奇迹。从2003年4月12日首演至今,共演出202场,其中商业性演出186场,实现票房收入900多万元。

  “柳工之夜”:《八桂大歌》的三赢突破

  在与全国会堂(剧院)工作研讨会联姻产生良好效益后,《八桂大歌》又谋求更高层次的突破:整合优势品牌,拓展效益的最大化和品牌升值。意向很明确:选择同样是国家级品牌或世界级品牌的企业参与合作。

  很快,《八桂大歌》、全国会堂(剧院)工作研讨会、柳工机械这三个在各自领域内颇具影响力的响亮品牌握手走在一起。2006年9月17日,柳工与柳州市歌舞团签订协议:依托全国部分省(区)、市会堂(剧院)工作研讨会理事会阵地平台,柳工出资180万元、独家冠名为“柳工之夜”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在全国18个省(区、市)会堂(剧院)演出。

  在整个“柳工之夜”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全国巡演的策划运作当中,柳州市委、市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市委宣传部领导每两天听取一次汇报,并在宣传费用上给予大力支持。

  从此,《八桂大歌》打响了“夺大奖,占市场,走出去,打得响”品牌战略。

  巡演活动启动仪式于2007年1月1日在广西人民会堂首演,随后在江西南昌、江苏南京、浙江杭州进行了第一阶段巡演;第二阶段巡演也于6月至8月在云贵川、陕甘宁、青海、内蒙古、北京、河北、河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十多个市顺利完成;到9月29日在长沙完美谢幕。

  大歌唱红全中国,八桂余音犹绕梁。“柳工之夜”《八桂大歌》全国巡演创造了广西、乃至全国的多个“最大”:国家级精品剧目第一次最大规模、最大范围的巡演活动,全国会堂(剧院)有史以来针对舞台艺术作品第一次最大范围的规模化运作。广西舞台艺术史上最大规模、最大范围的一次全国性剧目巡演,继电影《刘三姐》之后最大范围的一次艺术作品推介和演出活动。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