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9月28日 来源:南国早报 作者:甘宁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9月27日举行的广西第三次文物普查新闻发布会宣布,今年开始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三普”),目前在全区全面铺开。8月10日至9月10日,广西的“三普”工作首先在北海市海城区、廉州镇展开试点。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野外工作组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数就达72处,文物点总量达到129处。比建国以来发现的57处文物点多了一倍多。

  普查技术“鸟枪换炮”

  “金鸡岭汉墓群位置,北纬21度41分22.3秒,东经109度13分49.9秒,海拔22米。”按下黄色的卫星定位仪,普查人员准确地报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浦汉墓群在地球上的位置。接着,普查人员又利用手中的数码相机、手提电脑,记录了合浦汉墓群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汉墓群保护的现状。

  在北海“三普”试点工作中,野外工作队一天就能查几十个文物点,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曾参加过1982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的考古人员说,当年野外考察只能依靠皮尺、指南针,粗略估算出文物点的朝向和面积,交通基本靠自行车和走路,有时查一个点都要花几天时间。 

  群众自荐“古迹绘本”

  此次普查把乡土建筑、老字号、工业遗产等过去没有得到重视的文物新品类作为调查重点。经过在媒体上宣传,普查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

  海城区南氵万 村一名古稀老人,听说普查队来了,拄着拐杖主动给普查队带路,一天走遍了高高的冠头岭。冠头岭上的一草一木,有多少条清代壕沟、碉堡,他都如数家珍。有了老人的无私帮助,普查队两天时间就新发现了冠头岭上多个极富历史价值的军事文物点。

  在合浦,一名当地老人整理了祖辈传说的合浦第三渡的文物资料,并用工程笔仔细地画出了幼时目睹和听说的“南越王赵佗行宫”遗址的整体方位图。当这厚厚一本图纸送到普查队手中时,所有的人都被感动了。

  在北海有一批古老的方形电线杆,这些在开埠时就进驻北海的电线杆,到现在还在兢兢业业地“服役”,此次“三普”把它们也列为文物。“三普”不仅查清了文物家底,还让文物和传统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关注。

  普查方案准备周密

  “三普”工作实地调查阶段,将从今年10月延续到2009年12月,对此,自治区有关部门进行了周密的部署。自治区财政厅已经将今明两年的普查经费列入计划。自治区文化厅专门进行了各级普查队伍的培训工作,保证普查工作正常开展。

  普查的数据将建成详尽的文物数据库,到时只要点击编号,各个文物点的一切资料都将一览无余,这对建起全区的文物“家底”档案有着重要的意义。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