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9月0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宋春风 曾 涛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4次大范围严重干旱;20多次大范围强暴雨;7个热带气旋……

  北部湾畔,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在此躁动。然而,这方热土也是气象灾害肆虐之地。广西气象局统计,2003年以来,以上连串气象灾害接连发生于八桂大地。

  “广西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广西气象局局长韦力行表示。

  近年来,我区气象局紧紧围绕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这一重点,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推进气象科技与制度创新,在八桂大地逐渐建设起一个防御气象灾害的“天罗地网”。

  8月1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批示:“我区气象工作者在气象工作中付出了艰苦努力,为广西加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气象工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要求,气象部门要以人为本,继续做好各项气象服务工作。

  防灾减灾见“真功”

  “多亏这条气象预警的救命短信!”

  林建松,柳江县进德镇党委书记。他的手机显示,6月13日凌晨0时32分,气象部门发来预警短信:暴雨袭击柳州市区及柳江县,注意做好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

  收到短信,林建松立即部署群众安全转移。同样接到气象预警信息的柳州市和柳江县防汛指挥部也迅速开展工作。“6.13”特大暴雨雨量创下历史纪录,然而却没有直接造成人员伤亡。6月14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到广西指导工作时大为赞赏:“这是广西气象部门打的一场漂亮仗!”

  “6.13”特大暴雨防御之战,仅是气象服务在我区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巨大“威力”的一个例子。

  事实上,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近年来我区气象部门大力发展包括天气、生态与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等6个领域在内的多轨道业务体系,建立起日趋完善的防御气象灾害“天罗地网”。

  7月份,往年此时广西正是多风多雨,但今年却遭遇了大范围夏旱。正值农作物生长关键期,不期而至的大旱严重影响着八桂农民的收成。面对旱灾,全区人工影响天气部门飞机、高炮、火箭齐发,39架次、90多个小时飞行作业,2444发增雨炮弹、87枚增雨火箭、291次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为久旱的八桂大地“呼风唤雨”,上半年增加降水约60亿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旱灾造成的损失。

  据了解,我区每年人工增雨约40亿立方米,相当于给广西再造40个大型水库。

  人工增雨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在来宾,在崇左,在一个个“甘蔗财政大县(市)”,制糖企业纷纷与人工影响天气部门签订协议,提供作业资金,与气象部门形成了“互推共进”的良好互动。

  除此之外,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视察广西、国外重要贵宾访桂、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和连续三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等,哪一项又能离开气象预测预警、消云驱雨等的保障服务?

  硬件软件建“长城”

  “要在政府层面上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现代化装备在汛期服务上的重要作用。”今年元月,孙瑜在听取自治区气象局的工作汇报时强调。

  气象部门防灾减灾的“威力”,正是得益于我区气象系统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装备和手段、不断发展的防御气象灾害科研创新能力、日趋完善的气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柳州市大牛岭,山峦叠翠,林木葱郁。山岭之巅,一个白色巨型圆球泛出银光,十分醒目。

  “这是我区的又一座新一代气象雷达,其精确度、可靠性、实用性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可实现报天气细化到城区、看变化精确到2小时!”专家介绍。

  近年来,我区共投资2.8亿元进行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和自动气象站网等业务现代化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目前,桂林、柳州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系统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南宁市、北海市等的新一代雷达楼也已“崭露头角”。

  同时,770个自动气象台站在八桂大地的平原、石山、海岛等地区星罗棋布,与天气雷达联手,编织出一个巡视、监测、预警气象变幻的“天罗地网”,成为捕捉风云变幻的“千里眼”、“顺风耳”。

  还有新一代农业气象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应用系统、智能农业专家实时决策系统、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系统,等等。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步步推进,使我区气象监测预测能力和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如虎添翼”。

  如果说高科技硬件的投入实现了气象“强身”的话,那么,各项气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体系、气象科研能力建设等,则达到了“健脑”效果。

  收读“气象短信”已成为我区许多手机用户的日常习惯。气象短信与气象警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一起,成为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体系中的重要部分,逐步解决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

  今年以来,4万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知识宣传册、十多万份通俗易懂的气象灾害预警防御宣传挂图,又分送到全区多个农村、社区、学校、机关、企业等,让“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广为群众所知,增强公众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同时,建设气象部门“人才”小高地,加强气象灾害法规和标准建设,开展部门、局校科研合作……一项项措施,正推动着我区气象工作加速发展。

  继往开来绘“蓝图”

  社会经济越发展,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高,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量也越大。“加快我区气象事业发展,全面提高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能力,对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具有重大而紧迫的意义。”韦力行说。

  去年,国务院3号文件出台,为气象事业发展指明方向;随后,自治区政府下发加快广西气象事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我区气象事业发展任务和政策措施;今年7月,国务院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要求。

  广西气象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将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能力,以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提高气象预报预测能力。

  届时,一个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地面、海面、空中立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将在我区“浮出水面”。桂林、柳州、南宁、北海、百色、河池、梧州市新一代天气雷达站将陆续建成,在每个乡镇都将建起1个自动气象监测站,中心城市、交通干线、旅游景区以及沿海地区、西江流域还将加密布设自动气象监测站……

  同时,以空中水资源开发为重点,我区将在主要农业经济区域、水源区域、干旱冰雹灾害高发区域建立专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加快建立自治区、地级市两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和作业基地。

  在推进硬件建设的同时,体制改革、制度建设等也在攻坚。健全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机制,以水旱灾害为重点,制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把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改善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迫切需要。

  “‘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这就是我们今后发展的目标!”广西气象领军人韦力行充满自信。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