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7月21日 来源:南国早报 作者:张若凡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7月13日,自治区防艾办召开了广西非政府组织(简称NGO)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研讨会。在广西,许多不为人知的NGO在不同的领域里默默从事着防治艾滋病的工作。“爱之关怀”、“左手天空”……每个美丽的名字背后都是一股鲜活的防艾新力量。 

  “国际大牌”倡导高层合作

  在当天的会场中,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格外引人瞩目,这个法国小伙子是无国界医生组织在广西门诊部的医生戴方苏。他的随身背包很独特,上面印着大大的“早检测、早治疗”字样,以及自愿咨询检测的方式方法。他说,每次外出都背这个包。路人每看他一眼,都能顺便获得一些防治艾滋病的知识。

  2003年12月1日,无国界医生组织和自治区疾控中心成立联合门诊,为南宁市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提供抗病毒治疗以及机会性感染的治疗,药物全部从国外进口,费用也全部由无国界医生组织承担。至今已经有824名艾滋病人在他们的门诊接受了免费治疗。

  据统计,像无国界医生这样从事艾滋病防治的NGO,在广西约有30个。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国际上知名的非政府组织,他们大多通过跟政府部门合作来开展防艾项目。

  中澳项目是应对吸毒人员共针传播艾滋病的另一个国际NGO,由澳大利亚政府资助,在公安、卫生部门的帮助下,降低与艾滋病相关的静脉注射吸毒危害。

  为吸毒人员提供清洁的针具,这是中澳项目的一个主要措施。刚开始,这个被认为是“荒唐”的行为不仅得不到政府部门的认同,连吸毒人员的家属也指责这是在“怂恿他们吸毒”。项目官员黄玲说,针具交换其实是有科学依据、得到国际认可的减低危害措施。

  “本土草根”面临困难

  在“国际大牌”NGO出钱出力的同时,广西本土也涌现出不少的“草根”NGO。

  2006年6月,广西第一条同性爱健康咨询热线开通了,此后每天都能接到20多个热线电话。同性恋者们在电话里倾诉自己的秘密,接线员则向他们传递保护健康、预防艾滋的知识。这是柳州同心缘健康关爱工作组的第一个工作成果,他们进行的是男男性行为干预工作。

  负责人小马告诉记者,同性恋者称自己是“柜中人”,因为他们很怕自己的身份曝光,遭受歧视。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他们大部分人也会结婚、生子,披上正常的“外衣”。但是特殊的性取向让他们仍会保持与同性的性行为。正因为这种行为是隐秘的,所以才更加危险。去年,广西首次在男男同性恋中发现艾滋病感染者。

  组织已经成立起来了,但是要如何持续地发展下去,这是多数“草根”NGO面临的难题。首先遇到的就是资金问题。南宁市一个针对同性恋人群的NGO负责人说,无论是开设热线电话,还是走进酒吧、会所等地方进行宣传教育,都需要资金。现在大多数的“草根”NGO都是凭着一股热情和责任感在艰难维持,他们基本上都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在争取社会资助方面也缺乏经验和指导。

  此外,“草根”NGO自身在专业化程度和能力建设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柳州同心缘工作组就在为如何找到目标人群而发愁。他们认为目前能走出来接受宣传教育的同性恋者还太少,如何找到更多隐藏的同性恋者人群才是组织发展下去的关键。 

  “政府部门”全力提供支持

  这次会议是广西各个NGO之间第一次碰头,大家开始为今后的合作展开热烈讨论。有的组织认为,各个NGO之间应该互相交流彼此的工作计划和经验成果,避免资源重叠,实现资源共享。也有组织认为,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定期对NGO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给予能力建设上的支持。

  在当天的会议上,自治区防艾办副主任陈杰也表示,要防治艾滋病,政府离不开NGO。广西政府会为NGO参与防治工作提供持续的资源,为NGO进入新的领域和地域提供协调,鼓励NGO扩大活动的范围和关注的目标,鼓励和支持更多的NGO参与到防治工作中来。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