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6月10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吕成况 潘高望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地处广西西南部的德保县,虽说山高坡陡,经济欠发达,但却处处春潮澎湃——干部群众不甘落后,发扬克难和拼搏精神,攻坚“两基”。该县1998年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并通过国家级验收,被评为“全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先进县”和“自治区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县”。此后经过8年努力,2006年5月,12个乡(镇)全部通过自治区的“普九”达标评估验收,同年11月,又顺利通过自治区的“普实”达标评估验收。仅2003-2006年,该县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达2.41亿元,超过德保县此前近四十年来教育总投入之和,真正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办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新格局。

  加强领导 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对于经济落后、基础薄弱的德保来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在困难面前,德保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建立了县级领导和部门包抓乡镇“普九”“普实”工作责任制,县长与各乡(镇)长签订了“普九”“普实”攻坚目标责任状。2002年以来,该县分别筹集到“普九”“普实”经费1.3亿多元,为攻坚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仅今年4月,县里就专门安排200万元作为中小学校饮水改造工程及危房改造工程建设经费,对东凌乡初中、敬德镇多浪小学等31所缺水严重、寄宿生人数多的中小学校设施进行改造。

  几年来,全县累计新增教学楼、宿舍楼等校舍177幢,新增校舍面积7.7万平方米,新增食堂、运动场等附属设施工程17.5万平方米,各中小学校全部消除D级危房,中学“八室一场”、小学“六室一场”配备齐全,农村初中校校都装备电脑室,全县现代远程教育设施装备跨入全市先进行列。

  迎难而上 全县人民齐心协力

  德保县委、县政府发出号召:集资办学、共渡难关。号召得到全县人民积极响应。2005年2月20日的年度“普九”捐资助学大会上,捐款就达28.8万元。

  扎根大山深处的隆桑镇果普完小原代课教师兰花杏从教十余年,视校如家,爱生如子。为不让一个孩子流失,从微薄的工资中先后拿出1000多元为19名学生垫付学习费用。巴头乡多腾村支书潘其锋、村民委主任农定光与53位家长一起,用整整5天时间,帮助学校完成了520平方米运动场的硬化任务。潘支书还无偿为学校焊接校门、微机室铁门铁窗等。在其带动下,该村群众为学校捐片石180立方米、石砂50立方米,解决了硬化校道、活动场所需的材料问题。东凌乡仁爱村陇里小学,地处距公路8公里多的半山腰,坡陡路险,为了将建筑材料运往工地,当地村民全家老少齐上阵,肩挑、马驮,硬是将石沙、碎石、顶木、瓦片等材料送到了工地。

  实施“普九”“普实”攻坚以来,该县县直单位干部职工累计捐资近400万元,全县群众义务投工投劳2万多个工作日,投工献料折币230万多元。

  强化措施 控制中小学生流失

  “普九”“普实”攻坚的另一块硬骨头是学生的控辍保学和补偿教育。去年9月,东凌乡副乡长黄翠美带领朴圩初中几位教师翻山越岭到十几里外的多乐村周屯动员辍学多日的黄美瑶同学返校上课,并掏出身上仅有的100多块钱给其患病、聋哑的父母作生活费。

  荣华乡中心校分管“两基”工作的副校长李恒托,一年来,经常利用晚上时间带领学校老师家访,动员辍学学生返校。然而,在“两基”迎检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时,他父亲却突患重病卧床不起。一边是全乡的“两基”工作,一边是病危的父亲,李恒托坚守自己的岗位,只是让妻子请假回家照料父亲。仅5月1日至28日,该县就动员辍学学生返校653人,其中经干部、教师到广东等地动员返校的辍学学生就有204人,初中和小学的未返校率分别控制在2.36%和0.11%以下。

  “‘两基’如果不抓好,不仅会拖国民素质教育的后腿,还会加大扫盲工作的艰巨性。”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潘承环说。几年来,该县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加大捐资助学力度,仅2002—2006年,全县就发放“两免一补”专项资金1446.84万元,累计有15.785万人次的中小学生受益;该县每年坚持开展干部职工捐资助学活动,三年来,全县共筹集到县级助学金250万元,共解决31986名贫困中小学生入学难问题。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