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6月04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韦继川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南宁市辖的6县6城区中有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个自治区原定贫困县、317个贫困村。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南宁市本级财政共投入4.5亿元,扶持修建乡村道路693条2681公里,建设人饮工程和农田水利1013项、建沼气池8.9万多座,有力地推进了扶贫开发进程。目前,通贫困村村委四级路已达到86.25%,通贫困村自然屯道路已达76.3%,77.06%的贫困村群众解决饮水难问题,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2001年,南宁市提出用两年时间,全面解决农村群众饮水难问题,并拨出财政专款1238万元,实施了“解决21万农村群众饮水难”项目建设。2002年在《关于印发<南宁市在全区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2005年前全面实现乡乡通柏油路,2010年前实现全市村委会所在地公路达四级以上标准,形成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的乡、村公路网络等内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他们从市本级财政拨出1000万元,实施“维修改造100公里四级标准村级公路建设项目”。当年10月,根据全市行政区划调整,增加管辖马山、隆安、上林、宾阳、横县五个县,其中有两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一个自治区原定贫困县,贫困村从46个增加到317个,贫困村人口增加到83.01万人的新情况,为增强农村发展后劲,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建设大南宁,市委、市政府又作出了《关于开展南宁市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三大会战的决定》,从2004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市政府投资了4.3亿元,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大会战。在实际工作中,市四家班子领导深入贫困地区调查研究作决策,用身影指挥。如2004年为解决横县西津水库区9个乡镇、10个贫困村的交通落后问题,市委、市政府领导从调研、决策到实施建设,分别五次深入现场,从市财政拨出3100万元,修建长130公里的新平公路,解决了横县西南部9个乡镇和占横县1/3贫困村群众的行路难问题。为解决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市四家班子领导成员每人挂点联系一个贫困村,带着项目和资金到贫困村帮助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促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开展。


  社会帮扶形成合力  

  几年来,南宁市在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帮扶的作用,同心协力搞建设。一是开展机关单位包村挂钩“结对子”活动,建立工作责任制。近三年来,共有110个市直单位为贫困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774万元,修建村屯道路88条266公里,帮助修建饮水工程或水利设施466处。二是动员有实力的企业、县区支援贫困县农村公路建设。为解决贫困县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动员南糖集团、南化集团、南南铝业、南宁烟厂、新城区、兴宁区、邕宁县、武鸣县、江南区、永新区、城北区政府和高新区管委等单位出资520万元,援助马山县建设总长20公里的民族团结友谊路(柏油路),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发动群众共建家园  

  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南宁市在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广泛发动和依靠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这几年,在安排村屯道路建设项目时,坚持强调“四先四后”的原则,即优先照顾贫困村、革命老区村,后安排面上村;优先安排群众积极性高、要求迫切、人口集中、经济开发价值大的村屯道路,后安排其他道路;优先安排前期工作完备的项目,暂缓安排前期工作滞后的项目;优先安排投资适中,影响面广的项目,后安排投资过大、效益前景不佳的项目,激发了群众的建设热情。在补助资金上,采取1:1的比例安排,谁的自筹资金到位就先安排给谁,或谁先发动群众把基础搞好就先安排项目计划的办法,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也有效地防止了“半拉子”工程的发生,做到项目立项一个,完成一个。几年来,村屯道路每公里仅补助3~10万元,靠的是群众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建成的。如隆安县都结乡普权村卜郁屯,坐落在石山环抱之中,为了打开通向外面的世界,13户农民在政府每公里只补助3万元的情况下,男女老幼齐上阵,扛钎挥锤,用一年半时间,在陡峭的山崖上凿出一条1.2公里的幸福道。据不完全统计,这几年,群众在村屯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自筹经费和投工投料折款达3亿多元。

  利用优势加快发展  

  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有效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几年来,南宁市投入巨资,发动群众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解决了财政扶贫资金不足的问题,推进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以首批整村推进的135个贫困村为例,通行政村四级路已达到99%,20户以上自然屯村级路通达率已达92%、沼气池入户率达到37%,饮水难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贫困村产业开发正逐步融入县域经济发展或向一村一品生产格局发展,有的已一跃成为脱贫富裕的先进村。如横县贯穿10个贫困村的新平公路修通后,去冬今春,仅糖蔗一项,就连片开发1万多亩。江南区延安镇华南村这几年修通贫困村屯道路后,大力发动群众发展甘蔗生产,糖料蔗产量由过去年产徘徊在3000吨左右一跃到年产5万吨,仅这一项农民就脱贫致富。邕宁区新江镇屯亮村修通村屯道路后,依托扶贫龙头企业和瞄准市场,发展规模养鸡和韭菜种植等产业,2006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3300多元,一跃成为全镇脱贫致富的领头村。

  据扶贫监测统计,去年南宁市317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895元,比2000年增加了一倍多,贫困人口也由83.01万人降到29.49万人。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