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6月0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周仕兴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王国”,多么美好的殿堂,高贵而富诗意,令人心驰神往!

  然而,在“王国”前加两个字——“石山”,立刻让人大失所望,令人心头发颤。

  都安,就是这么一个“石山王国”。在这里,“九分石头一分土”,沟壑险恶、怪石嶙峋,63万群众,仅靠石头缝里刨出的“瓢一块”、“碗一块”大小的耕地维持生计。发展之难,如蜀道,难以上青天。

  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都安人找准了一条科学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宽敞大道——发展教育。这条大道的构建,集中体现在“两基”攻坚上;“两基”攻坚,又集中体现了都安人“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壮志豪情。

  都安精神: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

  毛主席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生长在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里,精神,就成了惟一可慰藉和倚靠的力量。在都安“两基”攻坚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都安精神”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曾有人说,在广西,“两基”攻坚有多难,也难不过都安。

  都安教育基础之差,称得上“千疮百孔”。当时,一些外界人士走进都安后,心中“都不安”起来。一位政协委员这样写道:“全县中小学危房面积近4万平方米,部分校舍摇摇欲坠……”

  摆在县委书记、县长案头的财政预算方案中,教育经费已占到了整个预算的一半以上。全县“两基”攻坚共需投入资金1亿多元,需自筹资金5000多万元,这对都安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资金的严重缺乏,使得都安“两基”攻坚工作举步维艰。当全区所有县(市、区)“

  两基”攻坚工作相继通过自治区验收时,惟独都安落在了最后,成了广西“两基”攻坚的“尾巴”。

  “破釜沉舟,奋起直追!”2005年以来,都安吹响了“两基”攻坚冲刺的号角,先后召开15次全县性的“两基”攻坚动员大会,决心“聚全民之心,倾全县之财,举全县之力”,夺取“两基”攻坚胜利!

  了解到都安的实际困难后,自治区领导非常重视。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在获悉都安贫困生上学难的情况后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全社会都关心贫困学生入学。都安获得资助款180多万元,受助学生800多人。自治区主席陆兵专门从主席基金中拨出专款3400万元,为该县“两基”攻坚注入了强劲活力。自治区副主席吴恒6次深入都安,全县19个乡(镇)100多所中小学校,都留下他的足迹……

  为使工作有条不紊,县委成立了强有力的“两基”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黄瀚影、县长韦绍仕亲自任组长。县四家班子领导成员、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签订了“两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各中小学又和县教育局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状,实行双线管理目标责任制。

  都安干劲: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的著名诗词,悬挂在都安很多基层教育部门的办公室墙上,更刻在每一个都安人的心里。

  “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必须攻下这个堡垒!”在“两基”攻坚过程中,都安各级领导干部废寝忘食、齐心奋战。该县财政并不宽裕,但投入“两基”攻坚却出手大方。近3年,县财政对“两基”攻坚基础设施投入达7000多万元,远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

  广大群众支持、参与教育的热情更是空前高涨,形成了全民关心支持教育的热潮。干部、教职工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投工,为建校和“两基”攻坚捐款398万元。

  与此同时,港澳同胞和国际友人也给都安捐资200多万元,兴建了11栋教学楼;香港九龙北区扶轮社投资600多万元,深圳金成建筑工程公司投资1500万元。

  对口帮扶单位亦把学校建设当作本职工作来抓。县民政局联系的东庙乡道路崎岖、条件艰苦,局领导10多次深入现场,帮助学校新建校舍,还捐资捐物扶助贫困学生,捐资捐物共8万元。县运管局投入3.5万元为高岭镇三合小学修建篮球场,全局职工义务为学校建设劳动两天。

  在攻坚关键时期,一些村里在外打工的人听说要修建学校,放弃了每天50元的工钱不挣,也赶了回来。全县群众义务投工投劳8万多人次,节约资金600多万元。

  “有了这样的后盾,还有什么堡垒坚不可摧!”都安分管教育副县长吴辉军说,通过这场战役,优先发展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全县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太重要了!

  都安启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都安精神,在学生身上可窥见一斑。

  “没上过美术课,没做过早操,没见过电脑。”过去,就是在这样的“三没”的艰苦条件下,都安贫困学子玩命苦读的精神驰誉八桂,遐迩闻名。自恢复高考以来,都安全县总共考上大中专院校的有4.6万多人,其中有57人考上北大、清华。

  “再苦不能苦孩子!”在“两基”攻坚过程中,都安决定根据农村发展总体规划和人口分布趋势,调整学校的网点布局和改造危旧校舍,撤并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的学校,改善整体办学条件,让所有农村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上,以做大做强中心小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寄宿制学校和九年一贯制学校为重点,把方便学生入学与危房改造、扩大学校规模作为先决条件,打破乡与乡之间的界限,撤并效率低下的小学。

  经过几年的调整,都安撤除了一些人数逐年递减的村小,集中建立了一些规模较大、设施较为完备的寄宿制学校。全县农村小学由原来的1109所精减到859所,学校规模扩大,布局趋于合理,实现了资源共享。特别是96所寄宿制小学的建设,有效解决了偏远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多年来,入学率都在99%以上。

  城镇中小学布局调整按照“立足城镇发展,搞好合理布点,打造教育窗口”的思路,抓好品牌学校建设。建设示范性品牌小学26所、初中10所、自治区普通高中一级学校3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让更多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艰苦卓绝的攻坚,全县中小学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生入学率基本达标。

  如今,瑶山深处,学校已成为当地最靓丽的一道风景,民族寄宿制学校更是其中最灿烂的奇葩。山里娃也享受着城里孩子一般的学习待遇,健康快乐,幸福成长。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