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5月06日 来源:南国早报 作者:郭燕群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不能足不出户光听几个村干部吹吹牛,就以为了解了整个村的情况。要多走多看,深入群众,才能了解实情。”5月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派出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杜凯阳谈起“到村里的日子”,深有体会。

  杜凯阳是平果市四塘镇灵塘村唯一一个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他用一周的时间,把村里的22个屯走了一遍,整个村的面积有49个平方公里,最远的两个屯之间有20多公里的距离。他没有光听村干的介绍,而是深入到农民当中,与农民聊天干活,了解当地情况。

  通过与群众的接触,他发现了一些情况。村屯资料上显示一些地方已经脱贫了,但通过和农民朋友闲谈,他感觉不完全是这样。这些年来,在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下,村里有的农民去年卖甘蔗有了收入,开始建起了新房,但村里有些地方还很贫困。比如某个屯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条非常难走的泥泞路,村民外出只能靠走,吃水也要抽取地下泉水;另一个屯周围没有水源,过去由国家扶贫打了一口井,但没资金修水池,农民还得到井口挑水吃。此外,他了解到,农资价格上涨后,对农民的生活也有一定影响,除去买农药、化肥等成本外,农民的收入并不高。

  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指导员与屯长(村民小组长)相互交流并召开会议,根据各个屯的要求制定了帮扶计划。指导员提出,要发展村里的经济,最根本的就是要改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根据该村的情况,他们又召开全村村干会议,拟订了具体方案。如计划修建一条4公里的路,先把被分为三片的村面积连接起来,方便农民到村里看病、办事,孩子们上学不再用走十几公里的路。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