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5月0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刘兴标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记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邓宁


  人物小传:

  周邓宁,1971年3月1日出生,柳钢焦化厂五焦车间热工班长,先后荣获柳钢生产标兵、柳钢十佳青年,柳州市技术能手、柳州市十大职工技术创新能手等荣誉称号。他的《柳钢焦化厂JN43-80型焦炉快置换加热煤气先进操作法》获广西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4月29日,刚参加完柳州市“五一”优秀职工表彰会的周邓宁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激动地说:“功劳应归工友,荣誉来自集体。”

  在柳钢焦炉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的周邓宁,工友们说起他刻苦钻技术,顽强攻难关的倔劲儿,没人不佩服。

  2005年2月,柳钢110万吨焦化工程进展得如火如荼,公司要新组建五焦车间,一纸通知:任命周邓宁为该车间热工班班长,兼两座6米炉炉体砌筑工程质量监督组组长。

  6米大型焦炉在柳钢的建设还是第一次,工艺、结构十分复杂,砌筑质量难把握。周邓宁与施工人员一起,迅速制定出炉体砌筑质量监督方案,要求每一块砖、每一条缝都要测量,块块砖、条条缝分毫不差。经过周邓宁与施工人员及全班工友的努力,两座6米焦炉分别只用86天和84天,就按质按量完成了炉体砌筑任务,打破了当时国内同类型焦炉砌筑至少需要120天的纪录,工程质量优良率达96%,创造了国内6米焦炉建设速度上的新奇迹。

  接着,公司又要求该焦炉必须在3个月内达产达标。6米新焦炉比原焦炉大了1.7米,而且是第一次使用,性能与操作、设备与工艺,全是新行当。小周带着全班34名工友,从掌握计算机控制、炉温优化串极、自动测温、自动监控和调节等工艺入手,利用在国内兄弟厂家学到的新知识,结合自己多年操作焦炉的好经验,攻克了新焦炉热工管理中加热难到位、高低温难判断、工艺操作难稳定等数十项难题,并对焦炉加热系统煤气和空气量行程控制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不仅极大提高焦炉加热效果,还解决了60米焦炉达产过程中出现的温差偏大的技术难题。

  使用15年,已成柳钢“老寿星”的15号焦炉,长期受高温膨胀、机械磨损、化学反应等影响,砖体龟裂、缺边掉角、多处炭化室熔融穿洞,不仅影响焦炉能耗、焦炭质量稳定和煤气化产品的回收率,还将严重威胁着焦炉的使用寿命。“为降成本快发展,难度再大也要干!”周邓宁一吆喝,全厂数十名热工技师和技术骨干,齐刷刷地站到了攻难克坚的最前列。一改普通耐火材料,采用山东820、821新材料,开发应用新型高温粘结剂,引进国内先进焦炉半干法喷补技术,不仅突破国内焦炉热太修补技术,更填补了柳钢焦炉热工管理技术空白,使柳钢焦炉维护技术迈进国内先进行列。“老寿星”重放异彩,高产稳产,一举轰动全行业。

  30而立唱雄风。年仅36岁的周邓宁,用他对企业的一腔痴情,与柳钢焦化技师们,摘取了30余项科技成果,创效益2000多万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