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年前“35个人,两辆车”起步,接力出版社以“黑马”姿态冲入中国出版界,并以“接力现象”在业内形成广泛的影响和关注。2007年新年伊始,接力出版社再次成为焦点——“接力出版社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功地转企改制,成为我国地方出版社单个转企改制“第一人”。接力出版社在文化体制改革上迈出的坚实步伐,奏响了广西文化体制改革大潮中一串激越的音符。
广西的文化体制改革是从2002年开始的。在深入调查、研究广西的文化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自治区循序渐进地开展了对文化厅、广播电视局和新闻出版局等部门和其直属的文化单位,实施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改革工作。
当2006年已成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破冰之年”,文化体制改革由局部的试点探索期进入全面启动的战略期,广西积极跟进,召开了全区文化工作会议,对全区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整体部署,确定了一批试点单位。同时,南宁和柳州列入全国文化改革试点地区。
广西稳步制定实施改革试点方案,研究制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等六个相关文件,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加快建设文化广西的重要动力。目前,广西文化体制改革的整体氛围空前浓郁,呈现了力度加大、步伐加快的良好态势,形成了国有民营百舸争流、事业产业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
积极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目前,广西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中已经完成转企改制的有接力出版社、广西电影制片厂、广西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的产业从“一色”变成“五彩”,下辖设立在北京和南宁的四大出版中心,全资或控股、参股的子公司有六个,致力于在中国青少年儿童出版物及新媒体消费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中国青少年儿童文化创意产业主力内容集成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通过走“自我裂变、内涵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一个主体、五个车轮”的发展格局,已拥有14个下属企业和控股、参股公司。广西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整合全区广电网络资源,形成了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广电传输网络全程全网、垂直管理、管办分离、企业化规范管理、集约化规模经营、产业化方向发展的管理营运新体制,得到中央领导和国家广电总局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改制不只是一个名字和身份的变化,而是通过改制,使其在原来基础上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主体。也就是说,它实现的是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变化’的过程。”接力出版社董事长黄俭说。
通过转企改制,广西对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文化单位进行积极培育,稳步有序地推进集团化建设。发行业已于2004年就成立了广西新华发行集团,改变了新华书店半个世纪以来依附“一书吃鲜”的计划经济模式;广西出版总社及其所属出版单位也将在年内全部转制为企业,组建广西出版集团。这些大型文化骨干企业将会在提高产业集中度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有文化资本向市场前景好、综合实力强、社会效益高的领域集中。
积极探索“一体多制”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广西众多文化单位积极开展国有与国有、国有与民营的项目合作、资本合作,通过多样化的参股形式,盘活资源,增强竞争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广西演出公司采取与广州演出电影公司联合控股、吸纳民营资本(广州嘉裕集团)和公司职工入股的多元投资办法,由四方合股投入500万元,成立“红星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广西艺术学院以学校品牌、办学经验等无形资产参与办学,占25%的股份,与深圳市中时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办“广西演艺职业学院”;广西歌舞剧院围绕音乐剧《阳朔西街》的创作和演出经营,与深圳中时富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内部股份制的广西漓江时代文化演艺传播有限公司;广西话剧团在剧目《雷雨》、《马兰花》的排练和演出中探索了与公司合作进行票务经纪、剧团以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源入股、个人投资参股的新模式。
最著名的例子则是《印象·刘三姐》。在整个项目的运作中,自治区政府只投入20万元作为前期费用,其余投资全部由企业采取市场化方式筹集。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分别有:国家政策性资金、民营公司投入股份资金和品牌的无形资产投资。由国有大型企业维尼纶集团控股的桂林广维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分期投入了共计3.2亿元的资金,打造出这台享誉海内外的山水实景演出。
投入多元、合作共赢的股份制加快了国有资本的有效扩张,提升了企业规模,成为解决文化企业发展资金匮乏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批外向型的文化企业大力开拓国外市场,先进的策划理念、制作技术,以及相关资本等走出广西走进东盟。2006年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期间,广西区文化厅与越南方面签订了合作开发越南下龙湾山水实景演出剧场和商业演出的协议,将共同打造类似于《印象·刘三姐》的海上大型实景演出。这台演出将《印象·刘三姐》的广西创作管理运营团队和越南的民族风情歌舞相结合,是广西探索推动文化特色品牌走出去的成功范例。接力出版社等单位也正与有关方面商讨在东盟国家开设华语学校、开发汉语培训教材等项目。
文化产业发展春色满园
《印象·刘三姐》从2004年公演至今,演出已经超过千场,实现票房收入近2亿元,书写了中国演出市场的辉煌。《印象·刘三姐》业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一种经济现象,成为旅游与文化结合的典范,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目光。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看过演出后评价:“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飞机票飞来看再飞回去都值得。”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的“愚自乐园”“乐满地”、贺州的“黄姚古镇”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双丰收。
广西借助丰厚的文化资源,重点发展出版发行印刷、旅游文化娱乐、影视制作、节庆会展、工艺美术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构筑以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为中心的文化产业群体。
在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借助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非公有资本热情参与,一大批民营企业展现勃勃生机。据自治区统计局最新提供的数据:自2000年至2006年10月,全区投入文化产业的非公有资本达38.42亿元。在全区统筹推进的22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中,民营项目占2/3。
与西部各省(市)相比,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大体上是排第三或第四的位置。去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广西考察,对广西文化发展良好势头给予了充分肯定:“广西发展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完全可以与东部发达地区同步前进。”并明确指出:“创新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谁先改革,谁先受益。”
广西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文化发展力,使文化产业成为广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广西文化产业年平均发展速度将争取达到13%,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占全区GDP的4%。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宁明县城中镇中心小学举办端午节系列活动
6月7日—11日,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宁明县城中镇中心小学组织举办乡村学校少年宫2021年“情浓端午,粽香校园”端午节系列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主题队会、书画及手抄报比赛、包粽子比赛等。 通过活动 【详细】
2021年高考拉开帷幕
6月7日,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高中,一名考生在教室前经过。当日是2021年高考第一天,广西柳州市融安县设立55个考场,1571名考生参加高考。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时间为2021年6月7日至2021年 【详细】
广西融安加快为市民接种新冠肺炎疫苗
6月3日,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大型临时接种点,医护人员在为市民接种新冠肺炎疫苗。连日来,广西柳州市融安县通过设立新冠肺炎疫苗大型集中接种点,动员和发动市民尽快接种新冠肺炎疫苗,为市民发放新冠肺炎预防知 【详细】
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 百色市人民医院开通“健康直通车”汽车站专线
3月8日,百色市人民医院与百色市城东客运中心之间“健康直通车”开通运行,这是继百色市人民医院到百色市火车站之间免费便民“健康直通车”开通后的又一便民举措。 当天,百色市人民医院 【详细】
广西河池:金城江区第六届“千里杯”青少年足球赛开赛
10月29日,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六届“千里杯”校园足球赛现场。10月29日,参加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六届“千里杯”校园足球赛的运动员在激烈角逐。10月29日,参加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六届&ldq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