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5月06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罗 猛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栽果种蔗不慌忙,农民口袋有锦囊。实用教材怀中带,农忙不用蹲课堂。”在农村党员大培训工作中,来宾市各级、各部门组织编制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教材,免费发放给农村党员、群众,受到普遍欢迎。具有乡土特色、便于携带、易学易懂的培训教材,如今成为了党员带富、农民致富的知识“锦囊”。

  该市统一组织编写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材》,内容包括水果栽培、蘑菇栽培、种桑养蚕、养鸡、养鸭、养猪、养牛、养羊等,统分为六大系列,按一套六本编印,包括《肉用鸡鸭饲养管理》、《双孢蘑菇规范化栽培技术》等。教材的设计制作可谓别出心裁——以“口袋书”的形式推出,不仅新颖,而且方便党员、群众携带使用。一经推出,反响良好。目前已经印发1.4万多套,共8.4万多本。

  在此基础上,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创造性地编制了适合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具有“本土化、特色化、实用化、精炼化”的声像教材,深受农村党员欢迎。一是“本土化”。教材以本地涉农部门技术人员和农村乡土技术人员为教员,以乡土人才掌握的技术经验为内容制作成声像教材发放给农村党员。这些技术贴近本地实情,让党员愿意学、听得进;二是“特色化”。教材内容紧紧围绕本地几大特色产业,有特色,有针对性,借鉴性强;三是“实用化”。教材一改以往“大而全”的做法,不再对某一项种养技术作全面介绍,而是就其中某一项关键技术或关键环节进行专项介绍。如养蚕消毒技术,就着重介绍消毒的细节和方法;甘蔗栽培则重点介绍深耕浅种和施肥技术;蘑菇栽培突出介绍出菇期间管理技术等,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四是“精炼化”。改变以往“长篇大论”的做法,每部电教片时间长度仅为10至15分钟,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介绍一项技术,使培训对象看得懂、记得牢。

  

  编辑点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重要的是要让受训者学得进,用得上。当前,一些地方之所以培训成效不佳,很大程度上与教材有关。一些地方的教材往往是“上级写教材、下级发教材、党员学教材”,到头来常常是“水过鸭背”,没有效果。来宾市整合开发编制具有地方特色,能让农村党员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能赚钱的“口袋书”和具有“本土化、特色化、实用化、精炼化”的声像教材,是提升教育培训质量的有效办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