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3月30日 来源:南国早报 作者:陆月玲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南宁市科协、统计局、科技局于2006年8~12月联合开展了第二次南宁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并首次将南宁市六县六区的农民列入调查对象。调查结果于近日出炉,形势却不容乐观:南宁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仅为1.30%,与全国平均水平1.44%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意外:年龄越小越懂科学

  调查显示,南宁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发展不平衡,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人群、城乡、民族的群体之间素养水平差异很大。总体看来,男性高于女性;年龄越小,素养越高,15~17岁人群素养水平最高,达4.2%;受教育程度越高,素养水平越高,大学以上人群素养水平为11.1%;领导干部或公务员素养水平高于其他职业人群,达11.2%;城镇人口素养水平明显高于乡村人口,分别为2.9%及0.5%。

  调查:农民热心市民冷淡

  本次调查以南宁市15周岁到69周岁的居民为调查对象,总样本量为2384个,全部采用面访。为了确保抽样调查过程中的误差降低到最小,有关部门特别编写了调查员手册,每个调查员在调查开始前都经过了严格的培训。被访者一旦确定,如果不在家,调查员至少要“三顾茅庐”,实在找不到才能另选他人。

  有意思是的,这是首次对南宁农民的科学素养进行调查,农民朋友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当调查员向被访者提问时,周围的人都会前来凑热闹,争相说出自己认为的正确答案,并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一些被访对象还借题发挥和调查员拉起了家常,如问及“通过何种方式了解新闻和信息”时,被访者回答完“电视”后,便滔滔不绝地说起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哪些连续剧。

  与农民朋友的热情相比,城里被访者的态度则让调查员们感到意外:不少高档住宅区里的被访者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拒绝接受调查。

  担忧:半数人不明“DNA”

  调查显示,电视是南宁公众了解时事新闻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95.8%),其次是与人交谈(58.7%),报纸杂志再次之(55.2%),有81%的人不接触互联网,科学期刊的接触频率亦较低。获取信息的来源靠与人聊天和不接触因特网的人群比例如此之高,让调查分析的专家们深感意外。

  南宁公众最感兴趣的科普信息为健康与卫生保健、农业发展、新科学发现、新技术应用,而对国际与外交政策、军事与国防等信息不感兴趣。虽然 “DNA”、“Internet”、“纳米”等时髦的科学术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南宁公众有超过5成人不知道它们的基本含义。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