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3月1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吕欣 刘锻 罗军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本地母牛长期都是与本地公牛自然交配,生下的后代个体小,生长速度慢,饲养周期长,肉奶产量和商品价值低,极大影响农民的增产增收。有什么办法改变这种局面呢?答案是牛品种改良。

  田东县城东镇农民黄海生家的杂交母水牛,初生体重就有35公斤,是本地普通牛仔的两倍。现在已杂交配种怀孕,就有买家以5000元订购,价位远远高于本地水牛市场交易水平。如今,农民寻找到了养牛除了役用之外的经济价值,不少地方的养牛农户热衷于请求技术员给自家的母牛改良配种,效益好的农户成为十里八乡的明星户。

  广西畜禽品种改良站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全区以提高牛人工授精受胎率为目标的牛品种改良工作又上新的台阶。牛杂交配种数突破71.5万头,同比增长6.09%,生产杂交牛29.5万头,同比增长13.27%,仅此一项为农民增收贡献2亿多元。

  近日,来自广西水产畜牧局、广西科技厅、广西畜禽品种改良站、广西大学、广西畜牧研究所、广西水牛研究所的专家齐聚一堂,座谈牛品改“挖潜力“,为全区牛品改工作的可贵突破总结经验,表达新年新思路。

  “牛品种改良质量年”亮点多多

  2006年,广西水产畜牧局实施“牛品种改良质量年”活动,牵头组建牛品改专家委员会,设立专项资金奖励“十佳”牛品改技术员,推广配种收费,进一步推进牛品改市场化运作,配合科技厅实施百万杂交牛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成功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80万元扶持10个项目试点县开展奶水牛良种补贴——这些举措极大推动了牛品改工作的发展速度。

  与此同时,广西畜禽品种改良站对配种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加强液氮管理和配种员管理,对配种数量过低的配种点进行撤点合并或重新选址建点。目前,全区已设有11个地级市牛冻精液氮中转站,开展牛品改的县(市、区)达96个,共有2416个牛人工授精站(点),其中村级授精点1574个;共有牛人工授精技术员3494名,其中村级技术人员1985名。

  牛品改工作发展不平衡

  全区牛品改工作获长足进展,但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财政拨出专款扶持牛品改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品改好处,积极培训村级牛人工授精配种员,规模化养牛有了可喜迹象;有的地方领导重视不够,牛品改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对牛品改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思路不清晰;有的地方“急”了许多年,却没有付出相应的精力,未见明显成效。部分市、县杂交牛无法留住,农民追求短期效益不愿存栏。如一头三代杂交母水牛要10-12年才繁育出来,卖出外省,挤奶一年后,因配不上种,无法继续挤奶,常被当肉牛宰杀,这是最让人心痛的损失。

  部分技术人员未能正确掌握牛人工授精操作方法、牛冻精保存、冻精解冻装枪、发情鉴定、适时输精等环节均有不规范操作,影响了输精受胎效果。

  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还是依靠各级政府的统一认识。专家们纷纷倡议要在更大程度上做好领导和农民的宣传工作,尤其要不断掌握新技术,以保持技术权威,做合格的“检查员”和身体力行的“战斗员”。通过技术服务体系指导农民规模养殖、科学饲养和疾病预防等。

  针对目前高技能村级配种员少的现实问题,专家建议把科学饲养、扶持专业户和牛牛品改工作结合起来,并充分调动“老枪手”的作用,允许畜牧兽医干部参与收费配种,与村级配种员公平竞争。

  补短:规模化养牛与科学饲养亟待加强

  分管畜牧工作的自治区水产畜牧局副巡视员王强表示,广西有几十年的牛品改工作基础,但政府大规模推动是2002年开始,其中成功的探索就是将牛品改目标任务分解到乡、到村,落实到牛品改员,并签订目标责任状,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到位。经过5年多的奋斗,全区各地牛品改工作获得迅猛发展。下一步,自治区畜牧部门将继续开展“牛品种改良质量年”活动,并在科学饲养中找到牛品改工作的结合点,积极推行科学养牛模式,寻求新的突破。此外,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完善县、乡牛冻基础设施,抓好品改员的培训,提高牛冻配技术水平。

  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牛品改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蒋和生博士说,一些课题研究充分证明了养杂交牛是有很好前景的,我们应该统一思想,营造更好的氛围推动牛品改工作,让农民增收。一是继续完善上下联动、多部门配合的机制。包括畜牧部门和科技厅、相关院所等,要继续加强协调和合作;二是健全牛品改队伍。除了专家更多地深入农村,还要加强对基层配种员操作规程上的技术培训;三是大力培训农民科学养牛,使牛品改效果充分体现出来。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