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1月23日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作者:王立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有新房无新街、有新街无新城、有新城无新貌”,是当前城镇建设中“竹筒楼”林立的真实写照。2006年广西选取阳朔东岭、昭平黄姚、兴安水街作为民居文化保护和“竹筒楼”外观改造试点,在传承历史文化、弘扬地方特色、营造城镇特点方面做出成功尝试。

  记者日前在桂林阳朔县东岭村看到,这个漓江边上的村庄,民居是统一的“小青瓦、坡屋面、白粉墙、木门窗、吊阳台、石板路”,与阳朔西街相得益彰,河堤、道路、绿化、路灯、排水等综合基础设施配套完备。村民说,在2005年以前,村里还是房屋建筑凌乱无序、河堤凋落破败的景象。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厅长宋继东说,近年来,广西城镇建设发展迅猛,但由于城镇建设中传承历史文化重视不够,城乡规划调控能力弱,建设规划管理体制不健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等,低水平的“竹筒楼”建设蔓延。

  有关专家说,“竹筒楼”长进深、窄开间,无论是从室内空间还是室外景观形成、以及通风采光等,都不是适宜推广的居住建设形式。

  2006年开始,广西民居文化保护与推广--广西“竹筒楼”外观试点改造项目正式实施,选取了阳朔县东岭村、昭平县黄姚古镇、兴安县水街为试点,本着充分尊重居民意愿的原则,结合当地的民居特点,对“竹筒楼”和民居外墙立面进行外观改造,并完善基础设施。

  阳朔县县长唐天生说,由于改造后的村子村容整洁、气质古朴典雅、房屋造型本土气息突出,给过往的中外游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为民居旅游开发带来了商机。

  兴安灵渠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灵渠经过兴安县城的一段并称为“水街”。设计单位和当地政府部门本着“恢复灵渠民俗风貌,传承秦汉历史文化,突出桂北民居特点”的原则,对270余座民居立面进行了改造。

  马头墙,翘檐,马头上有堆饰,门窗有花鸟虫鱼木雕……记者日前在改造后的水街看到,这条富有桂北民居特点的街道,给人以“安定、沉稳、含蓄、儒雅”的印象。此外,当地政府部门还搜集民间富有文化底蕴的木质牌匾、雕花窗棂等历史遗留物品,装饰已有的建筑外观,把散落在民间的石碑石刻镶嵌在灵渠两岸,使游客游渠如读史。

  黄姚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镇,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改造后的古镇清水砖墙、小青瓦、建筑彩绘等更加精致,兼具客家建筑、岭南建筑风格,古镇整体风貌得到充分保护。古镇景点一位用传统方法制作豆浆出售的妇女说:“改造后的镇子,游客比以前更多了,居民摆小摊卖土特产,一个月收入能有好几百呢。”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独特的建筑文化。宋继东说,广西将尽快开展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研究,提炼当地的民族风格和建筑特点,通过开展城镇特点建筑设计方案征集、评审和试点推广等,把当地独特的建筑元素运用到“竹筒楼”的外立面改造中去。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